郭俊英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教育也不例外。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學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倡導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變分析課為實踐課。因此,各地都在積極探討新的課堂模式。在這些眾多的模式當中,小組模式是比較普遍的。下面我將從小組建設、課堂評價、學生參與率三個方面對小組合作學習談自己的拙見。
一、小組建設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并且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互助性學習,其中小組成員的優化組合是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為了優化小組組合,形成互補型合作團隊,便于發揮小組各成員的個性特長,我們在劃分小組時應堅持“異質同構”的原則,同時要注意小組的規模。
為什么要進行“異質同構”的分組?小組內部成員之間有能力、性別、特點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形成小組成員間不同學習基礎的“異質”組合,促使成員之間積極互賴、相互幫助;組與組之間的同構,可以保證不同小組整體學習能力大體相仿,以保證組際間的公平競爭。
那么小組的規模多大才是比較合適的?一般認為,合作學習的小組規模不宜過大,以4-6人為宜;總的小組數以6到8組為宜。這樣小組長可以兼顧到組內的每一個成員,教師也可以更好地照顧到每一個小組,小組間、小組成員間都可以分到具體明確的任務,可以最高程度地確保每個小組、每位成員都有事可做。
理論總是理想的,但在實際的操縱中總會碰到各種困難。“異質同構”的阻礙并不大,但是小組的規模卻是讓我們棘手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班容量較大和教室空間狹小的問題。以一個由69名學生組成的班級為例,在實際的分組中,如果按照每組6人,大概就得分12組,那么總的小組數又是過多的。暫且先不說教師是否能夠兼顧得到,光是教室空間和優秀小組長都是遠遠不夠的。迫于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們可以把每組的人數定在10到12人之間,這樣全班大致可分為7組。但是每一個組的人數又是過多的,所以我們又把每一個組按照同構異質的原則進行了細化,分為A/B兩組。這樣既依據了實際情況,又達到了科學分組的境界。
二、課堂評價
評價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除了有教師的評價外,我們還加入了學生的評價,并且運用了一些激勵手段。但是我覺得評價是在一定的階段范圍之內的,它要經歷有評有價、有評無價和無評無價的發展階段,而且評價后的激勵方式可以多樣化甚至隨著課改的發展逐漸取消,但是評價的語言在任何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課堂中,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評價激勵方式有積分、加星等形式。毋庸置疑,讓學生評價,這樣可以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為了本組的分數,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確實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學生的評價過于淺顯,以語文課為例,同學們經常評價的是聲音是否洪亮、站姿是否好,是否多字少字等,針對問題本身他們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任何一個形式的使用都必須有度的把握,積分、加星亦是如此。在課改的初期這些形式的使用很有必要,但往往會出現學生糾纏在分數上的現象,有時學生站起來提出問題或者解決問題不是為了問題本身,而是為了加分,把加分的手段當成學習的目的,造成南轅北轍、本末倒置的后果,而且加分的大量使用也會沖淡課堂本身的思想性。與此同時,我還有一個憂慮,加分現在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他們慢慢地會對分數產生麻木和怠倦,學習的激情極有可能下降。所以我們還應該思考新的激勵方式,然后隨著課改的發展,逐步取消這些形式。
既然對學生的評價在現階段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那么教師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作為教師,要時刻記得給學生及時具體的評價,不僅針對問題本身,還要針對展示形象和方式;不僅指出優點給予鼓勵,還要委婉地指出不足使其加以改進。在教師評價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評價,這樣慢慢地提高學生評價的水平。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教師教會學生評價,總之,評價的語言是必不可少的。
新課改發展的過程是教師逐步把時間還給學生的過程,在這期間,我們教師要學會慢慢放手,逐漸教會學生丟掉加分等這些華麗的外衣,使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真正收獲知識、能力和自信。
三、學生參與率
在新課堂中,我們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教師只是起到引導、點撥的作用。但是,是所有的學生都運用好這些課堂時間了嗎?是所有的學生都堅持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了嗎?不,不是所有的學生,只是一些優等生,大部分的學困生在課堂上依然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我不禁要說,我們新課堂的教育沒有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在新課堂中,學困生不是被教師主導了,而是被小組長主導了。這種現象在自主學習環節并不明顯,在“合作參與”和“激情展示”環節尤為明顯。當我們倡導學生合作參與時,我們最初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討論中或者摩擦出新的知識火花,或者達成一直的結論,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時往往是小組長一人在說,其他學生為了小組的分數在機械地寫答案,這明顯就是一種我念你寫、對答案式的討論。在激情展示時,為了本組的內容更全面、形式更新穎,即展示時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不出任何差錯,小組長往往會安排好每一個成員的任務。這時組員甚至處于“任組長擺布”的狀態,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關鍵部分還是有組長或者優等生來展示,至于那些無關緊要的比如喊口號、我們組展示完畢等話則由學困生來說。也就是說活躍在課堂上的往往是那幾個熟悉的面孔,其他學生則處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其實要想在課堂上做到人人參與確實有些難度,因為班內學生的差異太大,而且優等生所占比例很少,如果沒有這幾個優等生在帶動整個課堂氣氛,那么我們就會止步不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放棄那些學困生。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率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可以讓組長適當地放下一些任務,逐步嘗試著留給那些需要鍛煉的學生,使學困生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被置于邊緣的地位。所以,在課堂中我們要逐步使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循序漸進中提高參與率,使我們的新課堂能夠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
小組模式僅僅是新課標下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我們教師不必拘泥于這種模式。只要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到真正的情感的任何形式,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我們要把傳統的分析課變實踐課,即在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以課本為依托,自己去體驗其中的味道,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融入當時的情與景當中,把自己當做當時的人和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景。這樣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踐,知識才會變成學生自己的。所以,我們上課時可以把嘴閉上,讓學生把話說出來,把事做出來,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符合三維目標的教學。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