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西
摘 要: 機會均等是社會公平的標志,是任何政府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然而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勞動力價格雙軌制等原因造成機會非均等問題凸顯。因此,積極實施機會均等和充分就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化稅收調節功能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實現機會均等,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關鍵詞:經濟社會 機會均等 問題 思考
機會均等是指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社會提供的種種機會,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自由擇業、自由經營、自由競爭的權利,自由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種種優惠、機遇等。它是社會公平的標志,是確保經濟的平穩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的內生動力,是任何政府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如何實現經濟主體機會均等將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非均等問題凸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異大、資源分布不均、經濟基礎不同、區域發展不均衡,機會非均等化問題越發凸顯,表現在貧富差距拉大,弱勢群體逐漸增多,權益處處被侵犯事件屢屢發生,社會上各種“權利資本化”、“內部人控制”、“行政性行業壟斷”、“黑幕交易”、“公開合謀”等有悖機會均等的行為處處顯現,教育、醫療、收入分配、就業、住房等不公平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不公平將會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甚至引發社會的激烈動蕩。
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非均等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社會保障覆蓋率總體偏低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覆蓋全體城鄉居民。到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覆蓋率分別達到了42.67%、67.95%;37.18%、38.10%;98.1%。另據統計,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占農村人口的7.78%。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522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1899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15445萬人。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9899萬人,其中2142.5萬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340.9萬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45.9萬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數據顯示除新農合覆蓋率98.1%較高外,其余覆蓋率總體偏低。因此,社會公平的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資源配置不盡合理
近年來,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國民收入過多傾向于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居民收入占比持續下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過程中比重持續下降,普通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沒有得到根本扭轉,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達3.1倍。學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不均衡、師資配置不科學、教師待遇不公平等教育資源不合理隨處可見。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致使配置的結構和布局不合理、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淡、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價格虛高等資源不公問題引發眾多社會矛盾。某些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高福利使行業間收入差距拉大。同時,政府過多不必要干預市場和行政管制以及對大量資源配置的控制,如利率管制、土地批租、基礎設施建設壟斷以及許多行政審批等,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等問題。可見,經濟發展過程中因資源配置不盡合理誘發的機會非均等在短期難以消除。
(三)經濟發展不均衡
目前大多東部省份人均GDP已跨過或正在跨過一萬美元門檻,而西部省份則存在明顯差距,有些省份人均GDP仍保持在4000美元以下,如貴州、甘肅、云南、西藏等,遠低于2012年全國人均GDP約6200美元的平均水平。許多省份仍然停留在資源輸出型的經濟發展階段。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除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差別外,還與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方向,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同地域的發展策略等因素有關。GDP的高速增長與普通民眾收益的增加并不匹配,少數富人占取絕大多數資源和資本,它不僅存在于城鄉發展的二元化、地區之間的巨大差距,更為明顯地體現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嚴重不均導致的貧富懸殊,導致社會整體機會非均等問題更加嚴重。
(四)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價格的雙軌制
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充分體現了同勞同酬。理論上,相近崗位、同等素質的勞動者,在同一區域,收入水平相等或者接近。然而現實上并非如此,且差距很大。這實質就是勞動力價格的雙軌制,即市場化與非市場化兩種勞動力價格,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價格的不公平性勢必帶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使收入差距加大,是制約機會均等的主要推手。
(五)政府職能缺失或錯位
政府職能缺失或錯位是說應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干預過多;應由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作用“缺位”或“不到位”,由此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信用缺失、價格體系扭曲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體現在政府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力度不夠、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依法行政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重管理輕服務等問題。人們反映比較突出的食品安全、中小企業融資難、“三公消費”與少數領導干部腐敗、弱勢群體權益得不到保障、對弱者的就助、對壟斷的遏制、對收入的調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有關。說明政府在維護起點的公平、權利平等;維護過程、規則的公平;機會均等;維護結果的公平、收入與貢獻相符的職能方面問題多多。
三、實現社會機會均等發展的措施建議
(一)積極實施機會均等和充分就業政策
1.政府要為公民提供均等的就業機會。包括:①創造和增加就業機會,實現充分就業。可以通過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公共產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②促進資源合理流動。通過激勵、約束等機制積極引導和合理配置,提供就業信息,實行就業政策,不斷優化勞動力市場結構等。③消除各種妨礙社會成員平等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消除就業歧視,創造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地區、城鄉和行業之間自由流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政府制定和實施公共教育政策,提供義務初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實行專門的培訓計劃。人們受教育與訓練程度的差別,會造成收入差距,為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從而達到收入均等,要加大義務教育保障力度,實施城鄉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健全扶貧助學體系,完善各類教育困難群體資助幫困保障機制,落實和完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研究制定農村教師隊伍的激勵政策,提高教師素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加強實習培訓基地建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根據市場需求著力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研究制定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實施社會力量服務教育領域的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3.促進財產占有的機會均等。財產占有不均等,必然會帶來收入的不均等。對此,應采取一下措施:(1)必須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和制度體系,規范市場經濟關系和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2)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先富起來的人多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或扶貧濟困等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3)政府要盡量減少或取締不必要的對市場經濟活動的政策干預和行政管制,將政府掌握過多的那一部分資源還給市場,降低權力尋租的可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4)積極探索在壟斷行業中引入競爭機制的同時,加快推進壟斷行業價格改革,強化成本約束。嚴格限制壟斷行業的高福利、高價格;切實加強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各種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在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行業探索建立差別價格制度,對低收入群體生活必需的消費給予適當的價格優惠,減輕其生活負擔,促進社會分配公平。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加強各項制度的完善和銜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社保制度建設的優先目標;要以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
(三)強化稅收調節功能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消費稅是在對貨物普遍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選擇少數消費品再征收的一個稅種,主要是為了調節產品結構,引導消費方向,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現行消費稅的征稅范圍比較窄,為了更好地發揮消費稅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調節作用,必須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稅收制度,如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征收遺產稅、贈與稅和奢侈品消費稅等。調節高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此外,還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使經濟增長惠及更多的人群,特別是提高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著力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放手讓市場機制在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還要積極鼓勵技術創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打破行政性壟斷,促進要素合理流動。要堅持依法行政,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做到權責一致,防止出現行政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現象。要創新行政審批服務方式,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簡化和規范審批程序。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從而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使政府真正成為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制定者,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維護者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縮小經濟發展中日益增大的地區差距,國家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發展戰略。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被拉開的發展差距逐年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這對縮小收入差距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與預期效果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政府應動用更多的資源支持中西部企業的經濟重組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的優質增長,采取更多措施,打造一個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全社會的機會均等。
針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機會非均等問題,我們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降低機會非均等問題發生的概率,構建一個公平和包容的社會,確保經濟健康平穩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2013-2-22.
[2]審計署.公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審計情況.【DB/OL】.人民網-財經頻道.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8-02.
[3]盤點習近平經典語錄.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D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 ,2013-03-18.
[4]溫家寶. 政府工作報告【R】. 2013.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