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賽明
摘 要: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比較關注的世界性難題,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及跨越發展將直接影響到這類城市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并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根據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特點,本文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跨越發展進行了簡要論述,希望對進一步推進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轉型發展 跨越發展
一、深刻認識資源經濟現狀,為現代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奠定基礎
針對現代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趨勢,我國資源型城市必須認識到自身經濟特點,針對資源式城市的經濟特點進行經濟轉型,為促進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城市環保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針對資源型城市能源開采日漸枯竭、經濟日漸衰落的趨勢,資源型城市必須加快經濟轉型腳步。針對資源型城市特點進行跨越式經濟發展,為現代資源型城市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資源型城市應對自身特點進行分析、對能源開采趨勢進行分析,以能源經濟發展趨勢為基礎科學地制定經濟轉型策略,以此為基礎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了解資源型城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
在現代能源小型城市的發展中,能源開采、開發與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影響。生態環境受到的破壞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響,進而影響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而招商引資工作直接影響到城市就業、城市經濟發展。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調研報告的分析可以得出,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而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破壞造成了城市粉塵、城市旱澇等諸多問題的產生。加上能源開采的日漸枯竭,現代資源型城市必須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城市發展理念以及城市發展環境的分析中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響。以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改革與轉變,進而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和諧穩定社會的構建。
三、深入了解資源型城市的地域特點,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目標
在現代資源型城市的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趨勢分析中可以看出,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是現代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的關鍵。現代資源型城市應從自身地域特點與生態環境特點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資源開發為基礎調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經濟戰略的開展。以煤炭資源型城市為例,經濟轉型應從自身地域特點入手。針對地域所在地的氣候特點、人文景觀等開發旅游資源。同時,以旅游資源促進綜合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開發城市特有資源、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以鄉村游、植被種植與保護、特色資源開發為切入點,使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進行改變,進而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四、加快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
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這樣的經濟結構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極易受到沖激,進而影響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與跨越式發展應從基礎工作入手。以資源企業的上下游經濟為切入點,調動資源型城市的經濟活力。為現代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與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通過資源經濟上下游企業的發展使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進而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河津市為例,其原有礦產資源為原煤、焦炭、電、鋁等能源開采與消耗性加工方式。為了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產品深加工的轉型,以焦化企業轉型生產化工產品,鋁產品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氧化鋁和電解鋁產品,而轉型鋁產品深加工等方式,實現了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以高新科技企業的引進為基礎,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
針對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特點,現代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應將高新科技作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主導方向進行引導。結合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特點以及自身劣勢引入對環境要求較低的經濟體系以及經濟因素,以此為現代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奠定基礎。針對高新科技對環境要求較低的特點,資源型城市應從高新科技企業的引進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優惠等方式進行招商引資。以此為基礎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式發展。利用高新企業特點促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以高新企業實現資源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長,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科技技術的運用。
六、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
第一,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在資源開采過程中,遵循市場規律,采取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導和規范各類市場主體合理開發資源,承擔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明確企業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對資源已經或瀕臨枯竭的城市和原中央所屬礦業、森工企業,國家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幫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補償社會保障、生態、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欠賬。
第二,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資源型城市要統籌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積極轉移剩余生產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各種職業培訓,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解決資源型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保障資源枯竭企業平穩退出和社會安定。對資源或瀕臨枯竭的城市,各級人民政府要施行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幫助解決資源枯竭礦山(森工)企業破產引發的經濟衰退、職工失業等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三,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資源價格改革步伐,逐步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科學制定資源性產品成本的財務核算辦法,把礦業權取得、資源開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安全設施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退出和轉產等費用列入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防止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會化。
總之,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是巨大的系統工程,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引進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拓展資源型城市發展空間;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努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實現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林)區、農村與城市、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著眼于解決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抓緊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同時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解決好民生問題;要堅持政府調控、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在活力;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政策,積極進行引導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張米爾,武春友.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障礙與對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
[2]張米爾,孔令偉.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選擇 [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吳奇修,陳曉紅.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與發展-一個文獻綜述 [J].江漢論壇,2005(3).
[4]李堂軍,孫承愛,龐瑩. 我國煤礦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對策研究 [J].中國軟科學,2002(2).
[5]李友俊,湯鳳麗. 資源型城市構建創新型城市的途徑研究 [J].資源與產業,2007(4).
[6]董鎖成,李澤紅,李斌等. 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5).
[7]賈曉晴,趙奎濤,胡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探討——以盤錦市為例 [J].城市發展研究,2011(1).
[8]胡禮梅. 國內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綜述 [J].資源與產業,2011(6).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