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民辦高校應屆畢業生為對象,列舉了民辦高校應屆畢業生社會資本對就業的影響,揭示了應屆畢業生社會資本的使用現狀及社會資本對就業的積極意義和消極作用,并對應屆畢業生積極擴充社會資本提出可行建議。
關鍵詞:社會資本 應屆畢業生 就業
一、問題提出背景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據江西省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江西省畢業生人數24.9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同樣的問題。L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頒發國家承認的統招本、專科學歷資格,并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該學院規模相當,在江西省民辦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L學院應屆畢業生規模七千左右。就業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尤其是在我國。我國是個特別重視人情的國家,利用復雜人際關系網絡解決就業儼然早就成為一種風氣。
二、社會資本概念界定
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較全面地界定了社會資本的三要素:社會資本的擁有者、來源和資源。 隨后,亞歷山大羅·波茨對社會資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表述。美籍華裔社會學家林南從資源、理性選擇、行動、制度和社會網絡出發,建立了其社會資本理論體系。本文就以林南社會資本理論為依據,從理論上對應屆畢業生就業進行研究,實證分析L學院應屆畢業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關系等社會資本對就業的影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江西L學院2012屆部分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網上問卷調查,輔以深度訪談。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47份,有效回收率86.75%。調查對象中男性125名,占36%,女性222名,占64%。
四、社會資本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影響分析
從調查得知,社會資本對就業影響表現如下:
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期望主要體現在期望就業單位和期望薪酬上。由于個人所占有或掌握的資源的不同,大學生各自的就業期望不同。
1.社會資本對期望就業單位的影響
本文中應屆畢業生親睞的就業單位類型有: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調查顯示,來自農村的應屆畢業生有高達41%的人希望在黨政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農村應屆畢業生大多社會資本積累較少,他們選擇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表達了他們意圖通過職權、職務、行政職能直接獲得社會資本的愿望。
2.社會資本對就業態度的影響
就業態度決定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在調查中發現,有近90%的應屆畢業生認為通過人際關系找工作是普遍現象,對這種現象表示理解,并表示這種現象會愈演愈烈。
3.社會資本對就業信心的影響
調查發現,社會資本與就業信心成正比。高達96.5%的調查對象對求職充滿信心。一方面因為,應屆畢業生雖然總體社會資本總量較小,但他們已意識或充分利用血緣、親緣等資源優勢,動用一切關系尋找工作;另一方面,學校承擔了積極幫助指導畢業生就業的重要作用,有近70%的被調查應屆畢業生接受過相關教師的就業前指導。
五、應屆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社會資本的利用現狀
1.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在就業中利用了社會資本調查顯示,有高達73%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找人幫忙或幫助了解信息”。可見,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在關系本位的中國,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等人力資本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
2.動員的社會資本的規模小
從前文知,畢業生可動員的社會資本總量較少。調查發現,在就業中求助的人數在5—10人的還不到十分之一,11人以上的非常少。可見,大學生就業中動員的社會資本規模非常小。
3.動員的社會資本的范圍狹小
調查發現,就業中主要幫助來自親屬、父輩朋友和朋友,分別占到42%、19%和14%。這些屬于傳統的社會關系,占到了75%。大學畢業生對老師、同學、校友、同學的親屬和同鄉等社會資本開發和利用較少,僅僅25%而已。
六、對策與建議
社會資本具有明顯的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應屆畢業生要辯證看待,切不可盲目獲取或過多抱怨。
1.應屆畢業生要有意識地積累和獲取對就業有利的社會資本積累“強關系”,增強個人社會資本。大學生要在家庭框架中、親友關系范圍內多參加家庭、家族聚會,主動與親屬保持聯系,維護和鞏固基本的社會資本。善于構建和利用“弱關系”,擴大社會資本。
2.應屆畢業生要有良好的社會心態,少些抱怨,多些奮斗
今年是90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年,社會對90后的印象是有想法、有個性,不愿意從基層做起,所以,90后的應屆畢業生要擺正自己的就業心態,了解社會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將自己轉變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對社會少些抱怨,多些奮斗。
3.學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獲取和利用社會資本
學校要重視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通過發展規劃彌補在人際網絡等社會資本方面的劣勢,同時使學生清楚社會資本的內容和作用,培養學生積累社會資本的意識。
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民辦高校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及就業市場的情況,給與學生利用和積累社會資本的指導,以幫助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困局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
[2] 張少平,張芬芳,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調查研究—以華僑大學為例,華僑大學旅游學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9年6月
[3] 曹霈霖.社會資本:一種解釋社會的理論工具[J].理論與爭鳴,2008,(8):6—7.
[4] 張文宏.社會資本: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3,(4):23—35.
[5] [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陳麗(1983-),女,江西南昌人,碩士,江西科技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