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翊雄
摘 要:“朗讀”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英語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朗讀”是提高英語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朗讀;聽說讀寫語感;綜合素質
眾所周知,英語作為中學素質教育和“3+X”高考的重要學科、作為今后社會及個人發展所需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以及為了適應中國入世之后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的需要,“英語”這門語言正受著前所未有的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那么,怎樣才能學好英語呢?這幾乎是所有英語學習者面臨的問題。許多英語初學者在開始時都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并抱著很大的希望,他們都期盼能盡快地學會并掌握英語,但結果并非人人如愿,許多人功敗垂成;面對高考和升學的壓力以及未來人生的漫漫長路,許多人顯得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應付,慢慢地開始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學習英語。在這里本人特地推薦一種學好英語、盡快提高英語綜合素質的“靈丹妙藥”,那就是開口“朗讀”。
一、“朗讀”的含義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是通過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地再現作品的內容。“朗讀”是個古老的話題,它的作用早已被讀書人所公認,我們從上學讀書的那一天開始就知道“朗讀”是怎么一回事,因為我們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跟老師“讀書”(這里指朗讀)識字,從那時起,我們就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知識的海洋,慢慢地敲開了知識的大門??梢姟袄首x”在我們對語言的學習與掌握的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古時候,我們的前人把學生送到學校受教育叫做“讀書”,他們正是抓住學習關鍵的東西,他們并不對學子們侈談理論,而是讓他們模仿、積累,長年累積、腹中漸富,于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戲曲家以及他們不朽的名著就誕生了,創造了中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是我們祖先對讀書(朗讀)這一學習策略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的經驗總結。那么,為什么我們學習英語就不充分利用這一方法呢?善于運用文字又精通演講的美國前總統林肯在學習英語(母語)時,總是有意識地大聲朗讀出來以調動各種感官,“接受并詮釋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物”,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瘋狂英語”的創立者李陽先生,從一位非英語專業而且英語基礎又較薄弱的學生,一躍而成為一位精通英語的語言大師,并且練就了一口相當漂亮近乎完美的英語口語,他就是堅持長期不間斷的大聲朗讀,鍛煉口腔肌肉,從而達到提高英語口語并掌握英語語言的目的,時至今日,無數的英語學習者從他創立的“瘋狂英語”受益。
二、“朗讀”的優勢
“朗讀”是掌握外語技能的必由之路。呂叔湘說:“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學習外語不是簡單地記憶單詞、背熟語法規則就行的,而是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外語技能。學習技能的第一步是模仿,學書法要臨帖,學體育要鍛煉,學唱歌要跟唱,學說話要跟說,學外語要跟讀,即聽音朗讀?!袄首x”和“背誦”可以彌補語音練習和口語練習機會少的缺陷,為練就一口流利、地道、漂亮的口語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朗讀”對英語閱讀、聽力、寫作的提高以及英語語感的培養等方面都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1.“朗讀”可以練習發音、提高口語
“朗讀”是一種有效而全面的語音練習,任何一種技能、技巧都是在不斷的鍛煉與實踐中培養、成長而完善起來的。正如世界冠軍是運動員長年累月,經歷無數次的磨煉而獲得的,一個優秀的歌唱家也是經歷無數次的練習、糾正、磨煉而成長才的。所以一個人要有準確無誤、標準、悅耳的語音,同樣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與鍛煉,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堅持長期、反復地朗讀,而且貴在堅持、持之以恒。
我們都知道,學習外語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會講外語,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交際。而英語中的口語是英語的基本素質之一,是英語素質教育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英語口語”要求發音準確,音色圓潤甜美,用詞熟練恰當、說話流暢。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離不開動口,不斷地練習,朗讀是練習口語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開口朗讀的學習者,其口頭表達能力會很強,其口語會很出色。
2.“朗讀”可以促進對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朗讀”是“讀”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可以把文字直接轉化為信息。“朗讀”可以使原文的內容、思想、情感、態度、風格等在有聲語言中再現,使文字變活。反復多次的朗讀可以有效地實現以上文章中的各個環節在人腦中再現,從而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所謂“溫故知新”“熟能生巧”正是如此。朱自清說:“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獲得的一半在聲音里頭,真可謂‘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有效的“朗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3.“朗讀”可以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古語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古人對博覽群書并誦其精要能極為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并作了精辟的總結。
“朗讀”作為“讀”的重要形式,在提高英語寫作能力和水平的過程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對文章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文章的語言信息就深刻地印在人的腦海中,反復多次的“朗讀”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包括外語單詞、詞組以及它們的用法、語法結構,還可以幫助記憶句子等語言知識。這些語言材料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只有從外在的信息中吸收并存儲一定量的語言材料,并經過大腦的加工、整理和消化,轉化為內在的知識,這時才能說學習者對該語言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解與掌握,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會有進行語言輸出的可能,才會有寫出準確而漂亮的英文句子和文章的可能?!袄首x”的好處在于“口而誦,心而惟”,心耳并用,在于從整體上全面把握文章,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己有。
4.“朗讀”可以提高英語聽力
“朗讀”與“聽力”這兩者乍一看,似乎毫不相干,其實它們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的。語言的奧妙就在于此,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看似獨立、互不相干,其實它們是以一定的共性共同組成語言這個有機整體,而這些組成部分又相互關聯,共同促進?!袄首x”與“聽力”的共性就是它們都是以語言材料為信息基礎。
筆者認為,一個英語學習者的聽力的強弱,關鍵在于語音知識的熟練程度、語體知識(包括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動詞的時態、語態和非謂語形式等等)的扎實程度以及個人語感的強弱。而這三樣指標的掌握與提高又取決于平時的鍛煉與培養。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音素都要經過多少次的反復練習(朗讀)才能讀懂、把握;一個簡單的句子要朗讀多少次才能把握其語音、語調、朗讀技巧(包括重音、重讀、失去爆破、連讀、停頓等)以及節奏,只有掌握了并遵循英語語言的發音規律與發音習慣,才能很好地聽懂地道語音的英語句子與文章,以達到理解句子與文章內容的最終目的,而反復多次的“朗讀”是提高語音知識的熟練程度的最有效的方法。語體知識的培養與掌握固然無法單憑“朗讀”就能夠解決,但是不斷的反復“朗讀”與廣泛大量的閱讀可以起到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鞏固作用,從而使英語的語言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對語言知識以及對語體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語體知識的熟練程度又可以決定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梢韵胂螅粋€語體知識貧乏的學習者對文章、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會是個什么狀況。“聽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對所獲取的語言信息的理解,這樣通過大量的反復“朗讀”就可以大大有效地提高英語聽力。關于“朗讀”對“語感”的促進與提高作用,本人將在下文一一論述。
5.“朗讀”可以培養學習者的語感
外語學習的成功與否,學習者的外語語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什么是語感?辭海上說,“語感是言語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理解和使用習慣的反映”。葉圣陶說:“語感就是對語言敏銳的感覺”??傊?,語感是人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是語言訓練到熟能生巧的表現,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這種語感就是在大量的語言信息的刺激下,在頭腦中形成優勢比較明顯的興奮閥,于是,對某種語言就有了較敏銳的反應和認知。
語感強的人理解力就強,聽別人說話抓得住要領;做習題時能在題目一念完,就知道該選哪個答案,而無需過多地考慮語法和其他因素的干擾;在閱讀文章時能較快、較敏銳地理解與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上下文的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在起作用。這種語感通過“讀”(包括朗讀)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高。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很好地表明“讀”(包括朗讀)在理解與把握中心思想和意思的明顯作用。通過大量的“讀”(包括朗讀),人的大腦對語言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微妙、敏銳的感覺,在人的腦海中就會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意境,這就是大量的“讀”(包括朗讀)在人腦潛意識中把語言信息消化成為自己的營養,對語言產生敏銳的感覺,這樣就培養和提高了自身敏銳的語感。
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集中度、提高注意力、提高鑒賞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提高記憶能力;還可以起到鞏固知識、克服來自母語的干擾和積累材料的作用。
三、“朗讀”的方法
1.充分利用時間
根據美國一位語言學家的實驗,其實一個人一年的零碎時間就可以學會一門新的語言。這里至少可以反映一層意思,那就是學好一門新的語言并不是什么難事,只要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就可以達到學好、掌握該語言的目的。同樣,我們如果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時間,特別要注意利用好清晨的寶貴時間,選擇適當的地點,每天堅持大聲、反復地朗讀一定量,就一定能達到有效地提高英語綜合素質的目的。
2.選材要適當
要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結構合理、可讀性和欣賞性強、沒有太多生詞的文章,進行反復、不間斷地大聲朗讀。
3.各種閱讀方式相結合
平時要注意指導性朗讀、練習性朗讀以及檢測性朗讀相結合,做到科學、合理、有序地進行朗讀,以達到朗讀訓練的最佳意境和最佳效果,從而達到提高英語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樹德.背誦是學好英語的有效途徑.英語知識,2001(08).
[2]湯衎.談英語語感的培養.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06).
[3]張柳娟.英語新教材課文教學模式初探.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99.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