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紅
摘 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自己看,自己聽,自己想,聽得多了,看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豐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緊扣寫作話題,讓他們喜歡說什么就寫什么,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寫作天地,讓他們對作文不再“談虎色變”,是每一名語文教師要引起重視的。
關鍵詞:積累;氛圍;自改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是一個難題,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就目前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一提到作文就頭疼,不想寫作文,覺得無從下手,寫作興趣更無從談起。長期下去,不但影響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下面是筆者對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積累——作文訓練的基石
對于積累的詞匯的理解、分類、優化和運用的能力,農村的孩子并不擅長,因為種種原因造成孩子手中可供閱讀的書籍少之甚少,再加上家長好多外出打工,在孩子積累詞匯的過程中家長幾乎失去了作用,作為老師,我們就應該在其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和監督,讓詞匯積累變得更加有效。經過實踐,我覺得下面的幾種方法效果挺好:
1.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農村的教育實踐課比較少,教師可以經常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事物,展開想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讓學生自己體驗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拓寬學生的思路,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觸類旁通,去想生活中的事,從而積累生活素材,為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俗話說:“日記日記,每天要記,一日不記,不算日記。”學生每天的經歷很多,用記日記的方法記錄下來,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對于日記的內容,老師不必做硬性的規定,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天的所見所聞,成功或失敗的經歷,甚至跟老師說說心里話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日記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給學生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學生的閱讀量是衡量他們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方法。對于農村孩子而言,課外書籍的閱讀量少之又少,因此,我想方設法給學生搞來一些圖書,鼓勵他們多讀多背。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在這樣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
4.合理利用教材
新課程實施以來,新選入的課文具有極強的時代感,內容豐富,語言優美。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每篇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寫作方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學以致用,應用到作文中來。
二、良好的氛圍——作文訓練的溫床
1.營造良好的表達氛圍
寬松、和諧、愉悅的寫作環境是學生自由表達、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習作氛圍,消除學生畏難的心理,讓作文成為他們的一種內在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放開手腳,對于習作的內容、形式、字數等不作任何限制,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寫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到我寫我看的、我寫我想的、我寫我做的,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許他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這樣一來,學生敢想、敢說、敢表達了,作文也就不再是什么難事了。
2.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
學生敢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了,但還需要教師給他們提供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來實現他們的表達欲望。教師在閱讀課上要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小練筆。如,寫讀后感,續編故事,把課文概述的內容寫具體,為寫景課文擬游人須知、編寫廣告語,為寫人記事的課文增加細節描寫。此類練習費時不多,卻可以為學生自由表達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練的多了,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自批、互改——作文訓練的法寶
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作為老師,詳細批改,工作量太重;簡單批改,又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長期的作文教學中,我摸索出了一個既簡單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中去。當然,教師要教給學生批改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文章的主題是否貼切,有沒有圍繞主題展開習作;其次,看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晰,詳略是否得當,情感表達是否真摯充沛;再次,在批改的過程中,看有沒有錯別字或者病句;最后,看看文章有什么亮點,比如,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細節的描寫等是否恰到好處。
學生自我修改之后,小組同學參與互改,這個環節,最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小組同學在互改交流中,暢所欲言,敢于交流,樂于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他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不亦樂乎;別人評價自己的習作時,無疑能讓自己大受啟發,以更廣闊的視野對自己的習作做進一步的修改;評價他人時,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
四、展示自我,感受成功——作文訓練的魅力
每次習作完成之后,筆者都會選出一些優秀的習作,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設展示作品的機會。
班級的墻報、校園內的黑板報和紅領巾廣播站等都是好文章的宣傳陣地,使學生在墻報上能讀到自己的作品,在廣播站能聽到自己的作品,將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豐富自己的作文教學形式,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努力讓學生對作文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積極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學生平時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切實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快樂作文。
(作者單位 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康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