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茜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最基礎的課程,一直以來在小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端,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呢?可以簡單做一下討論,希望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氛圍
一、把握創新的內涵,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一味追求教學的進度和學生考試的分數,這種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對教學存在著很大危害,導致了我們的學生只會吸收教師所教的知識,但是并不能自己思考和創新,因此,教師要拋棄這種教學理念。創新教育的內涵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去發現問題并進行創新。例如,在小學二年級課文《找春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除了課文中說的“小草、小花、樹木、小溪”這些之外,還有哪些可以體現出春天呢?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展開想象,積極開動思維,有的學生會說:“各種小昆蟲開始飛起來了。”有的學生會說:“我們的衣服越來越薄了。”有的學生會說:“路邊賣烤紅薯的爺爺不見了”等,這都是體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真正地理解創新教學的內涵,使我們的教學變得越來越有效果,越來越能鍛煉我們學生的能力。
二、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創新教學氛圍
要想進行創新教學,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就要讓學生敢說,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處于一個說一不二的地位上,學生沒有自己的發言權,也不敢反駁老師,就更不用說讓他們自由發言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教師就可以與學生成為朋友,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與學生做朋友。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自由發言,有的小學生可能會說:“為什么小蝌蚪第一次碰見鯉魚阿姨的時候沒有認為這是它們的媽媽呢?”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呢?”會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心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提問發言,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想象力豐富的階段,如果教師一味追求教學的進度和分數,反而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與學生做朋友,這樣學生才敢于發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三、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擁有絕對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由教師決定這節課要講什么,怎么講,學生需要記住什么,什么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這種形式的教學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節奏前進,絲毫沒有自己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學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下進行創新教學呢?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定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在學生預習完成之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要開發思維,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創新的能力自然也就能夠有所提高,創新教學也會更有效果。
四、多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聯想
聯想與創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學生如果沒有聯想的能力,也就談不上創新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例如,在進行《烏鴉與狐貍》的教學時,學生都知道是因為烏鴉愿意聽別人的奉承導致自己的肉被狐貍吃掉了,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再去展開聯想,在同樣的情境下,是不是還可以有不同的故事,倘若烏鴉的肉沒有被狐貍吃掉,大家可以聯想一下這個故事怎么進行,倘若烏鴉的肉被狐貍吃掉了,是不是還可以有別的故事發生,教師以這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去開展聯想,這樣學生才會有意識去進行聯想,創新的能力自然也能夠從中得到提升。
五、運用求異法實現課堂教學
求異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滿足已知的結論,也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學方法和原則,運用不同的思維提出另一種見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求異法來進行教學,課本上寫的是“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老師可以這樣說“其實我并不覺得小狗的爪子像一朵梅花,它更像是幾個小圈拼在一起的。”大家覺得像什么呢?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熱烈地討論起來,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創新教育自然也就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總之,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我們要培養學生從小就有一個創新的意識,以上幾點僅是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參考建議,希望能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黃碧珠.小學語文創新教育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9(15).
[2]李晶.淺談小學語文創新教學之我見[J].神州旬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