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明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數學問題生活化”這一理念已經被廣大教師廣泛關注并積極實踐。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對生活化的認識有失偏頗,采取片面化的做法,忽視學生的知識起點,漠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淡化學生的數學思考,使數學在融入生活的過程中,跳出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致使課堂出現了許多非本質的現象,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都受到影響。只有在教學中理智地認識并使用好生活化,將“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才能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熱愛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使數學知識真正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
關鍵詞:數學課堂;生活化;數學化
一、對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幾點冷思考
我們的數學課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毋庸置疑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構建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橋梁,有助于學生尋找數學學習的起點,使
學生的思維得到已有現實經驗的有力支撐,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內化所需掌握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1.生活化情境應是有選擇的、現實的、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要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指向要集中,本身就應該具有鮮明的濃濃的“數學味”,而要避免虛幻和幼稚化的傾向,這是創設情境的基本原則。
2.生活化必須有利于數學課堂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合理貼切的情境創設的確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活情境成為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數學學習愿望的因素,這樣的情境不如不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生活經驗”出發,而非從“生活情境”出發。所以,教師始終要把“經驗”作為關注點,加強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不能沉湎于具體情境的細節之中。
3.數學學習并不都要經歷由生活到抽象的過程
數學知識的抽象程度、概括程度表現出層次性,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需要經歷由生活到抽象的過程,而是用低抽象度的元素作為具體模型。有時候,我們為了很好地體現課標的新思想,想方設法要把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轉變成我們所需要的數學問題,甚至要“無中生有”,即生活中明明見不到或是不常見的問題,也要硬把它們編成數學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花上一大堆的時間來“探討和解決”。比如,我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之后,書本上的練習題中有一題是要學生計算一塊平行四邊形菜地的面積,這似乎與生活搭上了邊,然而綜觀我們周圍農村里的田地,我們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菜地,那么,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并沒有多大的價值,只是一個機械化解決問題的過程,也許根本激不起他們對解答問題的興趣,自然效果平平。
二、對數學課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活化呢?筆者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處理。
1.立足生活需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角色,且最大限度地達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相結合地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興趣高漲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們把商店搬進教室,讓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演練”,一部分學生當營業員,一部分學生當顧客,在實際的買賣和付款找錢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返回生活,實現數學生活化的再擴展,增強學生理解數學的能力
數學教材是眾多前人實踐經驗的結晶。對于學生來說,它仍然是一種間接經驗,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處理這種直接和間接的矛盾,莫過于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實踐,再現“生活”。時間的認識是二年級數學的難點,我一改以往死板的生搬硬套,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他們一分鐘內可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數、呼吸的次數、跳繩的次數、寫字的個數、朗讀課文的字數等,通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了時、分、秒的單位。可見,通過興趣盎然的活動,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充滿了生活氣息,從而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
(1)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指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他們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與文字的結合,是抽象、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的,是他們天天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部分生活經驗,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往往能激起學生探究和自主創新的欲望。
(2)生活經驗“數學化”
生活經驗“數學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引入新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教師讓學生分蘋果,依次把4個、2個、1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要求分得一樣多。當學生發現,把一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時,每人得到“半個”,自然感覺到這樣一個問題:某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不一定能用整數來表示。這時,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表示物品的每一份時,不能用整數來表示,該用什么數呢?教師引出“分數”后,追問學生,你想了解分數的哪些知識?由于學生經歷了前面的過程,自然地想到了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分數?分數怎樣寫?分數的意義是什么?它與整數有什么區別?這樣利用人分蘋果的生活現象,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不但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使學生產生了參與新知識探究的濃厚興趣。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值得強調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探索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是現代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思想。所以,教師應積極地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用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熱愛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使數學知識真正為學生的學習、生活
服務。
參考文獻:
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北京:首都大學出版社,2003-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蒼南縣少年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