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英
[摘 要]“讀寫結合”課題研究在小學語文界已經有些年頭了,但在教學中主題閱讀與學生寫作結合得還不夠。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激起學生主題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要將學生的主題閱讀和寫作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主題閱讀;寫作;結合
“讀寫結合”中的“讀”并不僅僅是指對文本的解讀,更重要的是指課外大量閱讀,這對“寫”的指導價值更大。課外閱讀大家都非常重視,經常會提醒學生去看課外書,大量閱讀會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但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怎樣評價課外閱讀的效果,這些問題現在都還沒有得出太好的結論。在課外閱讀與寫作指導之間怎樣架起一座橋,值得廣大教師積極探討。
一、指導學生閱讀
以往教師都有意識地提供給學生一些書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看的課外書。這樣一來,學生看的書五花八門,紛繁復雜,教師也很難做統一指導,即使讓學生做讀書筆記,那也只能是盲目地增加學生讀書的負擔,對那些“不好”讀書的學生而言,只是多了一些抄寫任務,對讀好課外書沒有太大的作用。有些教師也許會以讀書活動課的形式來檢測讀書情況,但由于大家看的書不盡相同,彼此沒有什么“共同語言”,也就很難談到一塊。
課外閱讀一定要有教師的指導,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由閱讀,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抽時間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一部分為指導性閱讀,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學生讀某個主題的書。書的來源可以向學生征集,也可以通過圖書室或與其他班級交換的形式籌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相關主題的書,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有了這種閱讀基礎,然后在班上每周定期舉行一系列的相關主題的讀書活動,如讀書交流會、講主題故事、鑒賞文章特點及人物性格、積累展示等。
二、主題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教師都知道,長期閱讀某種主題的文章對學生寫作是有幫助的。學生在寫法上提高有三個方面:一是語言的風格特點,二是對寫作素材的處理能力,三是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主題性閱讀就可以提高學生這三方面的能力。關于語言風格的形成:學生在2~3周的時間內(或者更長的時間)都是閱讀某種類型的課外書,長期的閱讀熏陶能讓學生融入到這種文體的語言風格中,這一點教師也身有體會。如當讀《三國演義》時,會感覺自己說話時便情不自禁地帶有古文的味道;當學生某段時間內總看童話的時候,他們說出的話也是充滿神奇想象的。對寫作素材的處理能力:長期對某種文體的閱讀,特別是某種在表達方式上很明顯的文章,如《馬小跳系列》《愛的教育》等,這些書籍的語言特點鮮明,人物性格突出,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習慣這種寫作方式。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思想意識的形成不是靠說教能達到的,而是學生在長期閱讀與生活實踐中不斷思考形成的。在主題閱讀期間,學生通過不斷閱讀,感受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并在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與討論,學生無形中便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進行交融,同時文章中體現的思想與意識也無形中融入了學生的思想。長期閱讀給學生提供了語言、方法、思想,更為學生的寫作創造了基礎條件。
三、主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閱讀主題的安排,要很好地利用學生的閱讀基礎,讓學生能把在讀的過程中積累的語言、獲得的方式與形成的思想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體現。讀什么文章,就寫什么文章,抱著這個指導思想去做,就不會錯。如在四年級上學期童話主題單元的時候,讓學生在這期間廣泛閱讀童話書籍,并召開講童話故事和談童話人物、童話的特點等主題活動,結合這些活動,教師安排一系列寫作訓練,如續寫《小木偶的故事》,自選童話續寫訓練,寫我喜歡的一個童話人物,向他人推薦一篇童話故事等。學生這段時間看的、聽的、講的都是童話,想的是童話人物,感受的也是童話語言,寫起這些東西來也就不太難了。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