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娟
摘 要:探究性學習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構多元立體靈動的課堂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課例的比較,倡導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摒棄單一的問答模式,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課程標準;自主探究;創新實踐;思維發展;個體發展
古代教育家曾留下名言:“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美國華裔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談到中國的教學必須改革時,講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讀書,從小學到大學,中小學階段是教師提問題要學生回答。大學是學生提問題,請教師回答,直到大學畢業后,才是自己提問題,自己回答。所謂科研能力,就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浙江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不僅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勇于探究,更要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樂于探究,課文可以讓學生按自己的程度,按他們的思路,個性化閱讀,教師只是從旁扶持、點撥。”
從這幾段話中,我們感受到從古至今一代代教育者、關心教育的成功人士對于教與學充滿睿智的思考與追尋,作為奮斗在教學最前沿的一名語文教師,占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天時地利,將探究性學習引入課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極為有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何為探究學習?可以這樣理解: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適應了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符合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知規律。
曾聽過《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它成功地將探究與網絡并駕齊驅。在網絡環境下,以互聯網作為探究性學習的支點,充分發揮其擁有先進的媒體環境,開闊的視野窗口,嶄新的知識構成,有效的交流載體的優勢,人機交互、群體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給每一個認知能力尚處于孩童階段的學生帶來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并將資料整理歸類制作成網頁,其劃分為“網絡資源”“交流討論”“作品展示”等區域,建立了抗日戰爭、事件經過、走近英雄、課文助手、我的問題、留言空間等不同的鏈接,涵蓋歷史背景、五壯士個人資料、詞語導讀、課文重點、圖片瀏覽、影視視頻等方面材料。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當課堂伊始,學生不約而同地對課題提出質疑:“為什么稱為壯士而不用烈士或戰士?”時,教師捕捉住這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請學生在學習小組中自主深入學習,利用網站自由閱讀歷史背景、人物介紹、事件經過及影響力等等,反復品讀課文,淺斟慢酌,得出自己的判斷。學生的興致被調動起來了,圍繞明確的目的展開研究。在這種開放自主的學習狀態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依托課內外所有的課程資源,展開探索和研究,其行為是主動的,思維是自由敏捷的,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情境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體學習的決策者,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化的。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自主地感悟、積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思維,這樣的學習,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任務驅動下,很快顯示出了效應,一些小組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匯總探究過程中的收獲,一些小組同學在留言板上發表見解……當“為什么稱為壯士?”此問題再次提交集體討論時,探究中的知識積累、情感積淀噴涌而出,沉默的火山被激情點燃了,“老師,我知道他們壯在為國為民寧死不屈……”“他們的英勇無畏、不屈不撓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他們的壯舉名垂千古!”“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部分日軍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后,自動排成一隊,向狼牙山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連敵人都被五壯士充滿崇敬之情。稱之壯士當之無愧!”“課題中的壯是氣壯山河的壯!”“是國壯民強的壯,因為只有國家強大,才不會遭到欺辱!”“也是一首高昂雄壯的贊歌!”“現在是和平的年代,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正是要學習先烈的愛國情,民族志。”學生自問自答,完全控制了課堂的主動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既滿足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又提高了學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課堂。在一句句透著自信的話語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欲望,看到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課堂景觀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豐富和深邃,教室里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心靈所受到的震撼,情愫所受到的渲染。是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帶來了課堂的春色滿園,是網絡環境營造了學生學習的巨大空間與良好氛圍,為學生帶來了開放的思維,體驗到全新的情感,享受著學習的自由與樂趣,這樣的學習,崇尚課堂空間的拓展,崇尚個體心靈的開放,崇尚對話與交流,崇尚自主與探索。學生徜徉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之中,懂得多了,學得活了,談得廣了,想得深了。而作為教師,也更樂于“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
回想起聽過的另一節六年級語文《跨越百年的美麗》,則味同嚼蠟。“你覺得居里夫人有什么高尚品質?”“她在試驗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你覺得居里夫人哪些地方很美麗?”……課堂上,一道道問題像一張無形的網將教師、學生牢牢地罩住,課堂教學常常陷入僵局,正像西南民族學院副教授肖雪慧形容的那樣,“把孩子當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團,拿孩子所不理解的大字眼去填充孩子的大腦、鈍化他的心靈、窒息他們的童心。”盡管教師竭盡全力,也改變不了學生陷入“冬眠”的尷尬局面。
同樣是描寫人物的文章,效果卻截然不同。這種以課本、教師、教案為本位的設計,禁錮了學生的潛能,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更辛苦。它以教材為教學的邏輯起點,由教師演繹,學生被被動、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束縛住了手腳,抑制了主動獲取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勇于創新知識的能力。這一點,萬世師表陶行知先生看得十分透徹,他指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課堂的主人——學生,把課堂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興趣盎然地研究探索。試問,如果教師理念轉變之后,不妨站在學生學習效能的角度進行再設計。例如,可以創設情境:居里夫人被評為當年的感動世界杰出人物,請你為她設計一段頒獎詞。有效導思,激活思維,學生必然在重組課文材料,尋找課文亮點,探究瑪麗思想精髓中體會課文的深刻內涵。
可見,任何學習都應該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在課堂上,要切實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養成良好地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使每一個學生不但在課堂內學得主動,而且在離開教師,離開教材,離開課堂的情況下,也能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這兩堂課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成功與失敗的比較,它更多的是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無窮魅力,它不僅是一種新的理念,還是一種學習策略,不僅是一種能力象征,還是一種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信任學生,才使得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挖掘出創新的潛質。正是由于學生具有探究意識,才更需要張揚獨特的個性,開拓思維的時空,展開想象的雙翼,激發昂揚的情緒,撞擊出知識的火花。在課堂上,學生興之所至,情之所動,盡情地表現出他們的喜怒哀樂,真誠地袒露著他們的童心、童趣。通過探究學習,去感悟、去體驗、去揣摩、去體會經過挫折取得成功的喜悅,去珍惜他們獲得的獨特的感悟、獨特的體驗,去品味他們通過標新立異所得到的新奇感受,這是教與學的美妙境界。
探究性學習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喚醒了學生的生氣、朝氣和靈氣。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角色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學習活動取代了教學活動。這是學生之幸,教育之福,是語文課堂的華麗轉身。
參考文獻:
陳亞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新課程學習,20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亞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