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摘 要】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點,可是許多老師在上課時卻不重視課堂導入,甚至直接跳過,從而使教學的環節不完整,也無法提升教學的效果。本文所闡述的內容是筆者根據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得出的一些課堂導入的設計方法及其優缺點,希望對各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課堂導入;弊端;傳統;創新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點,精彩的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亮點所在,也能實現一個良好的教學開端。古人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導入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一堂課的關注度、參與度,所以課堂導入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程改革下,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為課堂導入的設計創新提供了無數種可能。那么應該如何設計一堂課的導入呢?筆者認為,關鍵還是要看導入的目的是什么。下面,筆者就以導入的目的為依據,淺談一下依據不同類型的目的應該怎樣去設計課堂導入。
類型一: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來導入新課
傳統的導入方式經常是復習上節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設計時應盡量簡潔。可以以填空方式出現;也可以提問讓學生回答;還可以以選擇題、錯題糾錯的方式呈現,或者重新展示課堂小結。要注意,應盡量避免老師復述和材料題形式的導入。節約時間,強調學生的復習效果。這種導入方式的弊端是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推薦在期末復習課和高三課堂教學中使用,減少在新課教學中的使用。
類型二:結合現實,貼近生活,導入新課
這種導入的運用也是較多的,也屬于傳統導入方式之一。如講經濟危機就可以采用這種導入方式。其好處是可以引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共鳴,拉近教學與現實的距離,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設計時可以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如汽車的品牌標志、明星人物圖片、標志性建筑物、著名景點的照片、熱點評論、視頻新聞等。容量大而且印象直觀,學生能一眼看出,進而引發對課堂的參與和討論。導入設計的要求是簡潔、特征明顯。因為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東西,難點在于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并對其進行引導。對于設計采用的素材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在哪里?要設置哪些相應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去回答?本堂課中他們又能學到什么新的內容?這些都是教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千萬不要只開個頭就沒有下文了。那樣的導入不過是在作秀而已。
這種類型的導入設計推薦在新課特別是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新課教學中使用。
類型三:補充相關知識的導入
這種導入設計是在要講解的內容有欠缺需要補充或是難于理解需要補充資料進行講解說明的時候采用。
其要求是詳細,條理清晰,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講解。一般以文字資料、漫畫、地圖、表格等方式來展示。其弊端在于導入花費的時間較長,推薦在講解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時使用。教師要注意調整好課堂結構,不要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受。
類型四: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考綱要求的導入
這種導入設計是直接將相關教學內容的課程標準和考綱考點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心里就清楚學習的重點和能力程次要求,帶著目標學習,有意識的注意重點內容,也是較為常見的導入方式。其設計要求是準確,不能擅自改動相關的課標和考綱,要給學生一定的瀏覽時間。其弊端是毫無趣味性可言,過渡不自然。推薦在教學內容比較繁冗和高考復習的課程中使用,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線索和考試要求。
以上是一些傳統的導入方式,下面介紹一種創新型的導入方式。
類型五:拉近時空距離的導入
有一些教學內容,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而且距今的時間又比較久遠,學生很不容易建立起時空聯系。例如學習古代希臘,學生對此是一無所知。那怎么辦呢?
其實任何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活在當時的社會背景里。語文學科在介紹任何一部作品前都要先介紹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們歷史學科也可以借鑒。
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創新的導入設計。運用音樂、電影電視片段、講故事、想象繪畫、風土人情介紹等手段來對以前那些人和事進行了解,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消除學生心中的陌生感,為學習新課排除障礙。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創新的導入方式,因為它與傳統便捷的導入方式相比,很耗時,必須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依托,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尋找各種資料素材并對其真實性進行驗證,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的場景和真相。但是這種導入方式在感官的沖擊力上,在拉近時空距離的效果上也是傳統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可以在有需要,有條件時嘗試運用。
總而言之,導入設計是一堂課的“起點”和“路標”,任何一堂課沒有導入設計或者導入設計不合理都是無法實現好的教學效果的。我們應該根據導入的不同目的精心設計導入的方式和內容,為學生展現出一堂堂獨一無二的精彩的歷史課。
參考文獻:
[1]任紅文.《高中歷史導言課淺探》《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8期
[2]徐均成.《我的一節歷史導言課》《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年第7期
[3]何金剛,孫銀柱.《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之我見》《課外閱讀:中下》,2012年第21期
[4]劉興翠.《高中歷史導入課藝術之我見》《課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