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峰
摘 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所學的概念,對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特別重要。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粗淺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做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數學;概念教學;有效;現狀;對策
一、小學概念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線教師在概念教學中常常存在以下的問題:
1.概念教學脫離現實背景
很多教師在上概念課的時候,首先就要求學生把概念強記下來,然后進行大量的強化練習來鞏固概念。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消極影響,由于學生并沒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
義,一旦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數學概念的歸納過于倉促
數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建構與解構的反復過程。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是概念教學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而部分教師課堂教學中概念的形成過于倉促,學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師早已迫不及待地進行歸納與總結。
二、小學數學概念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1.將數學概念置身于現實生活背景中去引入和理解
教學數學概念時必須將概念寓于現實社會背景中,讓學生通過活動親身經歷、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從中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用方法組織和建立數學概念,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才具有豐富的內涵。
(1)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
在教學中新概念的特征性質能在我們生活中找到一些學生熟悉的事例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去認真仔細地觀察和分析,
使學生在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如,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熟悉的事物,像教室、包裝盒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事物的特征。學生觀察分析得出: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一對面可以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積相等,有八個頂點,十二條棱,相對的棱長相等。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每個面完全一樣,有八個頂點,十二條棱,每條棱長都相等。并能清楚地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區別,最后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定義。
(2)以新、舊概念的關系并輔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舊概念之間存在一些關系,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的已掌握的舊知識的基礎上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概念。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概念的途徑有兩條:①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概念。②從數學問題或理論本身的發展需要引入概念。如,在學習“分數意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分面包的生活情境,出示問題:2塊面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1塊面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讓學生思考、分析和討論怎么表示結果。又如,在學習“圓的周長”的時候,教師先呈現已學過的數學圖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這些圖形的周長可以用尺子量出來。再出示圓,引導學生對圓的了解,對圓的周長的理解。教師提問:圓與這些圖形有什么不同?怎樣確定圓的周長?
2.概念的形成需經多次反復
引入概念,僅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要使學生獲得概念,還必須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屬性。為此,教學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方法。
(1)對比與類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其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又有區別。如,數與數字、數位與位數、奇數與質數等。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及時把它們加以比較,以避免互相干擾。比如,學習類比之后,可以用列表法設計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的習題,從中明確“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是一個關系式”的區別。
(2)運用演示、操作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概念還是圖形特征、性質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學中更要加強演示、操作,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等具體操練,讓學生體會這些概念,從而抽象出這些概念。
3.數學概念的運用
概念教學一般應遵循“從生活中來—抽象成數學模型—到生活中去”這樣一個過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數學概念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第二次與生活的聯系是一種自覺與提升,那么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實際中去,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習到的數學概念,拿到生活實際中去運用,才會使學到的概念得到鞏固,進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技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有意識地深化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概念。
總之,概念教學的各階段不能截然分開,引入后要緊接著形成,形成后要及時鞏固,鞏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時又要為概念的發展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奠宙.數學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寶,王榮德.21世紀教師素質修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湖南省株洲長鴻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