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俏玲
【摘 要】長期以來,作文始終困擾著學生和教師,老師挖空心思地教,學生硬著頭皮地“擠”。作為一個作文教學的踐行者,我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習作(寫話)時排憂解難,讓他們拾起興趣、注重積累,學會運用、強調觀察獲取素材等。筆者在教學中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一個寬廣的學習交流天地,帶領孩子們走入快樂的習作天地。
【關鍵詞】引導;起步;習作
古人曰:“耕種佬最怕耙耕地,學生哥最怕寫作文”。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一旦起步階段失去興趣,那么想要寫好、寫出真情實感真是一件困難的事。教育者要多動腦筋,想方設法為學生習作(寫話)排憂解難,使他們樂學愛學,寫好作文,引導學生走進習作的樂園,這是教育者的神圣的工作和職責。以下是筆者這幾年的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一、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做到一課一說一得
入門作文,筆者認為應從“記話”開始。隨心所欲的“說”便于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有效地將口語和書面語結合,方便兒童從“所想”向所寫過渡。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經常表現出多嘴多舌,問長問短,愛看愛聽的特點。筆者利用兒童這一心理特點,不失時機地利用口語交際課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大膽地“說”出來。“說”是基礎,是第一步,只有“說”好了,才能“寫”好。堅持“先說后寫”,因為說話不僅僅是一個口頭表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學生以后的思維訓練、邏輯訓練以及文字表達,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在課堂上時刻為學生創設歡快的表達環境,讓孩子們“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
二、鼓勵學生體驗生活,使其寫話習作有言之有物
1.創設情境,現身說法
學生由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終于步入三年級盼望已久的敘事描寫。學生大說:“難!難!難!”只有體現生活,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寫得更具體、形象、生動,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生活的長河里,引導學生不僅要眼看、耳聽、鼻嗅、口嘗、手摸,還要用情感去體驗,用心思去感受。“文學歸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只有充滿真情的,才是一篇感人的佳作。
2.身臨其境,情真意切
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作文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生著不可計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卻對它視而不見。因此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留意身邊事、回憶生活。比如寫 “自制不倒翁”、“公園的假山”、“我校的清潔工人”等。每次上習作課,筆者都是實地指導學生體現生活學寫文章,所以每周作文課,學生都很感興趣,都很樂意學寫作文,他們寫出來的文章讓人看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鼓勵學生博覽群書,打開視野積累素材
古人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對字詞的積累。我們所讀的每一篇佳作,無不是由精美的詞句構成。忽視了基礎的字詞積累,看不起簡單的字詞,語文的學習就如同無源之水。
四、在指導觀察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和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自信心”,同時要求教師在習作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就習作教學而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是首要的一項。觀察于學生而言,或許天生就會,但做到觀有所獲,察有所得需要教師的指導培養。
(1)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觀察一件事物要有一定的順序,觀察時要指導學生選取立足點,這立足點可固定的也可移動的。順序有從上到下、左到右、遠到近或者從整體到局部等等。如在三年級時指導學生觀察小白兔,學生寫出以下的一個小片段:
小白兔長著一身又白又長的絨毛,兩只耳朵長長的,一跑起來就一顫一顫的。它的眼睛紅紅的,亮亮的,像紅寶石一樣可愛。它的三瓣嘴不停地蠕動,我伸出小手,它就舔我的手心,潤潤的,熱熱的,癢癢的。它還有一條又短又圓的尾巴,像一團棉花糖。
(2)觀察時要抓住事物的特點。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特點,這個特點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備的,只有把這個特點寫活了,習作就逼真了。如觀察一個人時,我們要凸現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我留著一個冬菇頭,長著一張巧克力色的臉……”學生一說到這,一下子就猜出了是班里的方茵希。
(3)觀察時要做到認真細致。怎樣才能做到認真細致呢?一要看全,二要看細。如:有一次,筆者要求觀察學生教師進教室的一個片段,于是,學生抓住了特點進行描寫:
上課鈴響了,老師抱著一大疊試卷慢慢地走進了課室,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老師那犀利的目光嚴厲地審視了教室一圈,接著把試卷重重地放在講臺上,這是每個同學都知道“大事不妙了”
上文所述的幾點經驗與體會,是筆者在執教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筆者將學生在習作(寫話)過程中的問題分散到每課教學中,每日練習中逐漸加以解決,我堅信只有持之以恒,必定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習作(寫話)的信心,掌握寫作的技巧,化難為易,讓習作“開頭難”也容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