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巧如
摘 要:個性解讀文本,采取揣摩文本語言、改變文本情節、重新構思文本、聯系生活經驗等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活用文本,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徑。
關鍵詞:文本解讀;創造性習作;個性
文本是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是提供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良好物質材料。我們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因素,采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去。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到寫作的靈感和素材,并創造性地進行發揮,不僅能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對所學文本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揣摩語言,再現表達魅力
呂叔湘先生說:“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我們在細讀文本時,一定要有一雙慧眼,發現文本中字詞句段、標點符號、表達方法上的亮點,并將領悟到的亮點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相機生成寫的訓練,定能再現表達魅力。例如,執教《窮人》一課,學習作家刻畫人物心理的表達方法,就可以以9-11自然段“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為支點,帶動全篇,引導學生悟出桑娜那自責、害怕、擔憂、矛盾、緊張……一系列心理變化的同時,順勢導出心理描寫的方法:敘述內心獨白、細描動作神態、運用標點符號等來描寫人物的心理感受。然后就文本內容生發出運用這些描寫心理的表達方法呈現西蒙臨死前的心理。請看教學片段: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隨著桑娜手里微弱的馬燈的燈光,走近西蒙。
師:(讀課文。聲音平緩)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驚訝)對著門放著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低沉)她頭往后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母親用盡最后一絲力氣為孩子做了她能做的事——這是怎樣的牽掛和不舍啊——難怪有許多學生在這段文字旁留下了批注(母愛)。
讓我們一起感受這溫暖而又悲傷的母愛吧——齊讀片段。
師:此時,西蒙的心情一定不是忐忑,而是牽掛、擔心、不舍,讓我們拿起筆,像托爾斯泰那樣,將這份牽掛、擔心、不舍記錄下來……也許,你可以從她冰冷發青的臉上讀懂她內心的獨白;也許,你可以從她伸出的、蒼白僵硬的手讀懂她的牽掛;也許,你也能像托爾斯泰那樣,運用標點符號表達她內心的呻吟和不舍;當然,也許你還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生習作:“我死了不要緊,可這兩個孩子怎么辦呢?”想到這兒,西蒙用盡全身的氣力在孩子的臉蛋親了一下,“可憐啊……我的孩子……有誰能收留你們呢?……好心的人!……發發慈悲吧!……收下我的孩子,我來世再報答你的恩情!”
從以上教學片段,我們不難解讀出在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和諧碰撞中,解讀“忐忑不安”和“心理描寫方法”一起走進學生心理,印在孩子的心頭上,化在孩子的心窩里。因為做足功夫,相機利用文本,采用方法,描寫西蒙的心理,也便水到渠成!真正實現從“讀”到”“寫”的飛躍,展現把文本“用”到極致的理想境界,生動地再現文本表達的魅力!
二、改變情節,呈現別樣創作
文章情節是為表現事實,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而展開的。如果改變文章的某一情節,事件的發展、結局,人物的命運、品格都可能截然不同。教學中,根據文本特點和教學目的要求,適當地進行改變事件情節的讀寫訓練,有助于通過正反對比,深化人物性格品質對學生的感染教育,以實現文本價值。如,《尊嚴》一課,在指導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后,提出:“如果年輕人也和那一批逃難的人一樣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會發生什么事?結果會怎樣?”啟發學生合理想象,說話寫段。大多數學生都會想到:杰克遜大叔就不會留哈默在莊園干活,等他吃完東西后,就跟逃難的那些人一樣繼續趕路,或許餓死在街頭,即使不餓死,那也不會成為石油大王,取得這么巨大的成功。——這樣的假想,這樣的結局,與文本中的情節一對比,使哈默的高大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清晰了,哈默的人格魅力凸顯得更加淋漓盡致,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尊嚴的含義,也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極好的訓練。這樣利用課文材料,改變情節進行改寫,可以說是基于文本原先的價值進行一次再創作,它對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怎么會沒有好處呢?
三、重新構思,活用文本語言
如果對文體進行改寫,那么文章內容更具時代感,文體也豐富多變。相同內容經過不同方式的表達,所收到的閱讀感悟是不同的。學生在成功地進行文本語言的轉換、組合過程中,體會到原來一件事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的效果。如,《手指》一課,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可以讓學生把這篇文章改寫成想象作文《五指爭功》,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截取學生寫的一個片段:大拇指它先發制人,抬頭挺胸地夸道:“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雖然又矮又胖,長得不好看,但是我最肯吃苦耐勞了。主人拉胡琴時,是由我來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是由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時,是由我拼命按住;重東西翻倒去,是由我用勁扳住……沒有我哪行,我的功勞最大,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兒童化的語言,排比句式的遷移,把大拇指的特點描繪得栩栩如生。老師不費口舌,學生自行穿梭于文本之間,捕捉有用的語言信息,展現大拇指的功勞,體現學生爭強好勝的個性,真正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順暢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改寫更好地詮釋了略讀課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此外,還可讓學生改變原作者的身份,依托文本材料,進行重新的語言組合實踐。拿《草蟲的村落》來說,這是臺灣作家郭楓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以小蟲子的世界里到底蘊藏著什么為教學主線,讓學生以攝影師的身份,隨作者到草蟲的村落作一次奇異的旅行,記錄下讓你覺得驚訝的鏡頭,配上解說詞,要求能描述出你從小蟲子世界解讀到的情感世界及生活情景。學生熟讀課文后,能捕捉到“濃濃的親情”“友好的交流”“絕妙的演奏”“勤勉的勞作”“精細的分工”等鏡頭,這樣感悟了文本,并活用文本中的語言材料,提煉自己的語言,培養了表達能力。
四、聯系生活,激發習作欲望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生活化”備受關注和推崇,聯系生活、體驗生活、還原生活都是“閱讀教學生活化”的做法。所謂聯系生活,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文字恢復其作為生活的鮮活與真實,引導生生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如,在《找駱駝》一課的教學時,在找駱駝過程中,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商人沿著腳印一直找,還找不到駱駝,那怎么辦?”學生想出了報警、寫尋人啟事的辦法,我便順學而導,“是尋人嗎?”“是物,尋物啟事”“那我們就來寫尋物啟事吧!”寫啟事正好有利于學生抓住駱駝的特點讀懂課文,這樣聯系生活,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順水推舟,寫啟事找駱駝,既順應了學習的思路,又把教學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地,巧妙自然而富于創造。在大略講解啟事的類型、格式、重點和要求后,出示了《尋犬啟事》范例,讓學生利用文本,幫助商人找駱駝,經過合作交流,評議后出示較規范的啟事:
尋駱駝啟事
駱駝一只,身體瘦弱,全身長滿棕色的毛,左腳有點跛,牙齒殘缺不全。在十字路口失蹤。如有發現,請速送警察局,厚謝。
商人:常忘
3月6日
這樣變換角度處理文本,不僅調動學生寫的欲望,又增強課堂氣氛的趣味性。用心地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寫應用文,既能使學生把握文本內容,又使讀寫融合,教學就由課內發展到課外,使課內所學及時應用于課外,兩者相得益彰。同時又體現在學語文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的課程理念,可謂一舉多得啊!
只要我們用心研讀文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循著文本之源,讓“寫”這把火炬,點燃學生創作的激情;讓“寫”這根神棒,在文本的天地里煥發綺麗的色彩。它必將成為文本個性解讀與創造性習作和諧結合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人民日報,1978-03-16.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亞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