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卿
摘 要: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既滿足了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需要,也滿足了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在各種區域內容中,數學區卻常常被幼兒忽視,這除了因為數學學習本身知識的枯燥性以外,在數學區域內容的創設和教師的指導上也存在一些不被重視的因素。從實踐出發,結合課題研究的過程,從情境創設、教師指導、材料準備等方面作出大膽的嘗試。
關鍵詞:區域活動;思維能力;情境創設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具有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擁有充分自主的選擇機會,是一個自由發現探索的過程,學生都特別喜歡區域活動。我也有意識地布置著區域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然而,眾多的區域活動,唯獨“數學區域”卻總是“形單影只”不怎么受歡迎。往往是零零星星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會兒就走開了。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數學區域也逐漸成為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的主要“陣地”,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不同層次,需要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指導策略。因此,數學區域活動就顯得特別重要。如何讓數學區域“煥發異彩”?我針對數學區域創設方面展開了探索和大膽地嘗試。
一、讓有限的空間變得無限自由
我們的教室空間有限,而數學操作往往要用到桌子,所以以前數學區域都是在自己座位上進行,而學生在平時都喜歡跪著、坐著在地板上玩玩具,所以根據學生這個特征,就在數學區域中鋪上了大大的泡沫板,學生在軟軟的泡沫板上可以盡情地進行數學的操作,我還提供了小墊子,讓學生隨心所欲的操作,使學生覺得數學是一種很舒服的事情,不再像小學里坐得端端正正在學習和練習,從而使學生對枯燥、單一的數學活動產生學習興趣。
二、新穎多樣的材料,吸引幼兒眼球
數學區域中材料的投放是多樣性和豐富性的,這些材料必須通過收集,再經過一定的加工才能進入區域中,單單依靠教師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這局限了材料的可挖掘性。這學期,我們將幼兒和家長吸收到區域中來,形成一個共同體,保證區域中材料地源源不斷,時時變新。廢舊紙盒、飲料瓶、紐扣、易拉罐、彩色吸管、各種種子、火柴棒等,這些廢舊物品既經濟又實用,學生也特別喜歡,為學生數學環境積累了豐富材料,為學生操作活動提供了更多機會。比如,跳房子游戲,我用紙盒制作大骰子,骰子上寫的算式題,投到先要算出結果,這樣才能跳格。又比如,我根據吸管的花樣、數字、長短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各種各樣的種子進行分類、分合、間隔排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真正擺脫了正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覺得有一種更自然的無拘束的心境,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了數學經驗。
三、自己動手,積極參與不同層次的挑戰
由于準備的多數是廢舊材料,很多時候,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去制作操作材料,漸漸的,我發現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如,中秋節過后,大家都帶來不同月餅盒子,這些月餅盒能干什么?倒不如將如何玩這些盒子的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來大膽想象、操作,他們想到了好多有趣的玩法,有的進行疊高,比高低,比多少;有的在盒子上貼上數、點、算式等,并擺成迷宮,然后進行沙包投擲,進行通關走迷宮。這些廢舊材料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變得既有趣又能變化出多種操作方法,簡單的游戲內涵被擴展了,不但包含了認知、計算、生活等內容,而且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較好地達到了學習目標,也增強了學習探索的興趣,使得數學區域中的材料更顯得多姿多彩,在豐富、多變的材料中學生盡其所能地去發展、去創造、去完善,他們的自主操作、主動活動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四、多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
我在本學期特別創設了“豪華大浴場”“美食一條街”,為學生再現一個個生活的場景,整合了數學的有關知識。學生通過自助取食料(分類)、自助做炸串(排序)、自助燒烤(交替排序)、購買炸串(數與量的匹配)、為客人分食物(數的組成)、設計發型和美甲(對稱)等一個個小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真正感受到了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在開展數學區域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材料的操作隨著欲望而變得更加主動,參與數學區域的人數和時間明顯增多和延長了,學生的思維更開闊了,推理能力增強了,不僅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認識,而且讓學生獲得主動探索方法,加強了動手操作能力。我也從“教”學生學數學變成讓學生“玩”數學,達成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激發了學習興趣,開發了數學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要更多地嘗試把區域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材料來創設活動區域,對偏好單一的學生還要設法調動興趣,要適時補充新材料和提升層次,對材料的選擇從多方面考慮,滿足不同個體、不同水平的活動需要。讓學生在絢爛的數學區域中形成主動學習的品質,并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麗華新村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