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云 王峰
摘要:智力資本是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重要戰略資源,有著密切相關關系的人力資本、關系資本和組織資本是其三個構成維度。為了檢驗智力資本各構成要素對績效的影響,文章以197家知識密集服務企業為研究樣本,實證結果顯示“硬”智力資本和“功能”智力資本對績效有著直接的影響,而“軟”、“智力資本”和績效之間的關系未被數據支持。
關鍵詞: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智力資本;績效
一、 引言
當前世界正快速地由制造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的儲備和應用是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在商業競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只有對智力資本進行有效的獲取和管理,才能從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智力資本已成為促進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業績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僅僅意味著當前的業績提升,甚至還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決定著公司的未來。
那些通過把知識轉化為價值來獲取利潤的企業被稱為知識型企業。如果從現實的角度去定義的話,那些利潤主要來源于對創新進行商業化的企業是最典型的知識密集型企業。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醫療等專業性服務公司和IT公司是知識或智力資本作為公司主要資產的范例。
二、 智力資本及其與績效關系的文獻回顧
不同學者和實踐者對智力資本有著不同的界定,但他們也有一定的共識:智力資本是能夠被企業用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專門的和組織的信息。一般包括能夠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應用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系和專業技能。Edvinsson和Sullivan(1996)把智力資本定義為能夠轉變為價值的知識。Brooking(1996)把智力資本定義為在給定的市場上能夠讓共識運營的智力財富、以人為中心和無形資產設施。Stewart(1997)認為智力資源是能夠被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信息、智力資產和經驗。是一種集體的腦力和有用的知識集合。Roos(1997)把智力資本定義為企業擁有的無法完全在財務報表顯示的“隱性資產”,它包括組織成員的頭腦中的智慧和他們離開時留在公司的東西。Bontis(1998)認為智力資本是對作為成品的知識的有效使用的追求,而不是追求作為原始資料的信息。所有這些定義都認同知識在公司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智力資本包含了很多所有權不屬于公司的要素。對企業智力資本的界定主要是參考資源基礎觀理論,認為它是區分一個組織和另一個組織的資源,是公司用來增加市場利潤和競爭優勢的知識、信息、知識產權和經驗(Lu,Wang & Tung,2010)。為了研究目的我們把智力資本定義為由知識構成的,企業可以任意支配的,通過對對它們進行有效的管理可以為公司提供持續競爭力的無形資源。
Riahi Belkaoui(2003)對美國的跨國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智力資本對公司以凈值增加為基礎整體的績效存在正向貢獻;Chen等(2005)通過對臺灣上市公司的研究,認為智力資本正向影響市場價值和財務績效;Zéghal和Maaloul (2010)對英國300家高技術、傳統和服務公司的研究報告聲稱智力資本對經濟和財務績效存在正向影響。Verhees和Meulenberg (2004)證明顧客市場智力成本正向影響績效。在Bontis (2000)的研究中發現智力資本次領域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強度會因為行業的不同而發生變化。Wang和Chang (2005)表示智力資本維度直接影響績效。
三、 智力資本的構成維度和指標
智力資本構成要素有著明顯的差別,Tovstiga和Tulugurova (2009)認為智力資本大體上由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兩個要素構成。人力資本包括可以在當下或將來可以為企業價值創造而使用的雇員的能力、技能、知識和技術專長等。結構資本是能夠使智力資本商業化的公司行政機構(Edvinsson & Sullivan, 1996),它包括組織資本和關系資本,組織資本由推動企業績效的嵌入知識構成,關系資本包括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建立的所有關系。
人力資本的本質是組織成員全部的智力(Bontis, 1998)。Mayo (2001)認為人力資本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維度:能力和潛力、動機和承諾、創新和學習。能力和潛力包括教育水平、專業技能、經驗、態度、個人網絡、價值和雇員融入組織的能力。動機和承諾指員工的興趣和組織是否一致。創新和學習顯示出愿意以開放的心態看待變化的程度。
組織能力。人力資本如果獨立來看的話對組織的價值是比較小的,產生于大腦的人力資本有著波動的本質,公司為了維系其存在而開發的競爭力要超越特定的個體。這些競爭力由組織資本的概念構成,組織資本可以幫助雇員實現高水平智力績效并從而增強組織績效(Bontis, 1998)。組織資本包含數據庫、組織章程、戰略、手冊等等,它可以被描述為當組織人員晚上回家時留在組織的東西(Roos & Roos,1997)。人力資本轉化為組織資本必須是組織管理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可以維持企業長期的發展。
關系資本。關系資本代表了組織擁有的潛在外部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包括顧客、供應商、政府或相關行業協會擁有的知識。企業與顧客建立的關系是關系資本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之為“顧客資本”,它包括顧客合同、關系、忠誠、滿意、市場份額、形象、聲譽、品牌、分銷網絡和渠道(Mayo,2001)。因為其外部性所以很難被開發和整理。Skandia公司 (1996)把顧客資本定義為顧客關系的現值。顧客資本通過與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的互動被提煉和轉變為財務價值。
本文的第一個目標是檢驗在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部門中智力資本的三個次領域之間(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和顧客資本)是否存在關系。我們用顧客資本來代替具有較廣內涵的關系資本,因為顧客資本是關系資本的主要構成要素。我們的第二個目的是檢驗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用公司稅后利潤和人均銷售額的數據代表績效。
為了檢驗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構成他們主要指標也需要被識別和測量。這些指標的累積是建立在Konrad Group(1988),Roos和Roos(1997),Bontis(1998), Mayo(2001)和Skandia(1998)的智力資本報告的研究基礎之上的,表1系統性地列出了構成每一個要素的指標來源。三個維度的測量指標見表1。
我們認為三個維度通過雙向的知識流相互聯系,其中一個維度的改變會對其他兩個產生影響,為了探討三個維度的關系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1: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正相關;
假設2: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正相關;
假設3:組織資本和顧客資本正相關。
四、 智力資本與績效之間的關系
為了評估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重構了一個智力資本的3個維度及9個指標構成的新組合。結構的發展建立在我們三個維度的關系感知及其共同的特征基礎之上。我們認為構成每一個維度的指標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會對三個維度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表現產生影響。我們期望智力資本可以被分割成結構性的構成要素,盡管它們屬于不同維度,這樣劃分在它們之間會產生協同并且會對公司績效產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影響。這三種構成要素我們可以將其命名為:“硬”智力資本、“軟”智力資本和“功能”智力資本。
我們所界定的“硬”智力資本包括能力和技術要素、知識管理、顧客合適性、顧客滿意度及市場導向,這些要素的價值能夠被適當的等價物來替換和估測,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客觀地衡量因而能夠衍生出貨幣價值。因此,這些“硬”智力資產是公司日常運營所必須的,也是能夠被容易量化的,我們認為這種構成要素由于其本質特征會對績效產生之間的影響。
假設4:“硬”智力資本和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軟”智力資本指忠誠和承諾、雇員滿意度、雇員價值和文化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這些指標共同點就是都有直覺的性質,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被觀察或定義。也不可能用客觀標準來測量和評價這些資本。例如,不是所有的公司文化的要素能夠被直接觀察到,潛在的特征,價值觀和擔當僅僅能夠從其可視的層面被推斷。因為這些特征,這類資本被認為對績效擁有正向的但是較低分量的直接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是重要的智力資本,它們對企業的長遠生產具有極度重要的價值,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構成了企業當前地位和將來地位的紐帶。
假設5:軟智力資本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第三個構成要素是“功能性”智力資產,它只包含組織的過程效率要素,它由組織的監督效率和交易時間構成,能夠被公司交易時間和成本進一步改進來增強組織利潤的程度衡量,它可以通過提供員工完成任務的效率從而改進任務轉化為更高水平的績效。
假設6:功能性智力資產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五、 實證分析
1. 數據收集。用來檢驗本文假設的數據被限定于來源于知識密集型企業。更具體來講,我們獲取的數據主要來源于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醫療、教育等專業性服務企業。這些企業都可以被認定為知識密集型公司。為了實現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開發了一個調查問卷來收集被訪者對于他們公司智力資本的感知,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感知來計算每家企業的智力資本檢驗假設中提出的關系。本問卷包含60個代表企業智力資本的問項,受訪者主要是該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對企業智力資本績效情況具有良好認知的掌握,共收回有效問卷197份。
2. 實證結果。
(1)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為了決定三個智力資本維度之間的關系,我們做Person相關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之間的線性相關是顯著的(0.837 6,p<0.01)。當公司雇傭了具有較高技能的員工,這可以致使組織流程的改進,增加效率和強化公司文化。高質量的組織資本的存在將會推進雇充分挖掘其的潛力,也可以激勵有才能的雇員在公司工作。因此,假設1得到實證檢驗的支持。
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之間也存在正向線性關系(0.715 9,p<0.01)。供應者雇員的質量是和顧客密切相關的,因為傳遞的是服務。這種供應者和顧客之間的關系慣性現象會導致顧客不僅對供應者智力資本質量感興趣,也會對購買服務的質量和價格、運營效率等內容感興趣。和高水平的顧客合作也就意味著需要高技能的個體為公司工作。顧客能夠提供有益的知識和技術經驗來幫助雇員自身技能的開發,因此假設2被證實。
顧客資本和組織資本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線性相關(0.618 72, p<0.01)。較為合理組織結構和運營效能能夠為顧客提供便捷和快速的服務,提升顧客感知價值,優良的企業文化也可以增強服務顧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顧客對企業的好感和信任,反過來也能夠激勵顧客為組織的完善提供建議。顧客數據庫的建立可以被認為是有效的組織資本。假設3被支持。
(2)驗證性因子分析。我們使用Cronbach Alpha 檢驗來評估構成智力資本的9個指標是否可以構成智力資本的三個結構性組成要素。這些檢驗的結果顯示,所有的變量能夠有效測量,因為9個智力資本指標和三個智力資本構成要素的Cronbach ?琢值都高于0.6(Bagozzi,1994)。
(3)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把智力資本的9個要素歸為三個構成要素:“硬”智力資本、“軟”智力資本和“功能”智力資本,在我們的感知中認為它們會對績效產生影響。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顯示我們的假設是否能夠被證實。正如表3所示,我們的假設認為把9個要素劃分為3組構件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得出的因子值被保存并在下面的回歸中作為變量使用。
六個單變量線性回歸模型被構建出來檢驗三個智力資本構成要素對績效的影響。我們構建的績效變量能夠代表客觀和可靠的市場結果和運營效率。凈資產收益率ROE被選擇作為第一個變量,從運營中產生利潤是公司的首要目標,這個變量能夠代表公司在給定的時間內實現目標的能力。另一個被選擇的績效變量是每一個全職員工的平均銷售額,這是相關領域通常使用的測量方式。兩種財務數據的波動較大,所以使用其對數,這種變形會讓我們獲得因變量分別達到正態和對稱的分布的滿意水平。但是作為結果,虧損的公司被排除在外。
LogPi=a1+b1Hardi+ei(1)
LogSi=a2+b2Hardi+ei(2)
LogPi=a3+b3Softi+ei(3)
LogSi=a4+b4Softi+ei(4)
LogPi=a5+b5Functionali+ei(5)
LogSi=a6+b6Functionali+ei(6)
LogPi表示公司i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對數;
LogSi表示公司i的人均銷售額的對數;
Hardi表示公司i的“硬”智力資產的因子值載荷;
Softi表示公司i的“軟”智力資產因子值載荷;
Functionali表示公司i的“功能”智力資產因子值載荷。
回歸模型的結果參加表4。
模型1揭示“硬”智力資產在0.0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樣本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0.346, p<0.01)和人均銷售額(0.012,p<0.01),但是模型6顯示“功能”智力資產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影響雇員的人均銷售額。因此假設4和假設6被我們的實證檢驗支持。但是,“軟”智力資產和績效之間的關系沒被證實,即這個結果與我們預測的兩者之間的正向關系即假設5不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軟”智力資本對績效影響的潛在性和時滯性。較高的常數顯著值表明除了智力資本外還存在其他因素會對績效產生影響。
六、 結論和管理建議
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使用自己的知識(智力資本),作為其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Sullivan,2006),智力資本也可以被簡單地認為是那些能夠轉化為利潤的知識。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改進對于公司無形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應該認識到智力資本的多面性和緊密相關性而不能獨立地去開發。提高它們其中之一可以對其他兩方面都造成影響,但是很難把它們對績效的貢獻有效地區分。回歸結果顯示“硬”智力資本對績效有較強的解釋力,而“功能”智力資本與人均銷售額相關,保護、培育和開發硬智力資產和功能性智力資產可以加強短期財務成果。雖然軟智力資產與績效的關系沒有被數據支持,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對它們的投資,這些資產可以從長期維持組織增長要求,因為構成它們的知識、專長和獨特性可確保它們發揮超越個體總和的作用,它們的對績效的影響是間接的。企業管理者都應該認清智力資本管理對企業績效發揮的作用力,智力資本能夠產生無窮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幫助企業擺脫平庸走向卓越。
參考文獻:
1. 帕特里克·沙利文著,陳勁等譯.智力資本管理:企業價值萃取的核心能力,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 Ahmed Riahi-Belkaoui,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stakeholder view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 4(2):215-226.
3. Bontis, 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 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 els, Management Decision,1998,36(2):63-76.
4. Chen, M., Cheng, S.& Hwang, Y., An em- 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s' market valu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Intell- ectual Capital,2005,6(2):159-176.
5. Seetharaman, A., Bin Zaini Sooria, H.H.and Saravanan, A.S.,Intellectual capi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n the knowledge ec- onom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2,(2):128-14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遷移性和交互性分離為特征的現代服務業全球營銷戰略研究——兼及在中國的管理實踐”(項目號:71172069)。
作者簡介:吳曉云,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峰,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