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芳
[摘 要]教師是語文課程的建構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就在課程中努力突出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理念。教學應解放思想,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空間以及“童化”自己,激發學生自主交往學習的熱情,享受自我表現的喜悅。
[關鍵詞]自主交往學習;小學語文;個性;自由
《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育思想的“與時俱進”,是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它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誠然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核心,但是舊的觀念根深蒂固。要實現觀念的轉軌,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撐起一片“自主交往學習”的天空將勢在必行。
一、教師要解放思想,還學生自由的時空
長期以來,大多學生都是在封閉的語文課堂里死讀書。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他們沒有時間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讀自己喜愛的書,做自己喜愛的事,沒有屬于自己思考的空間、想象的天地、創造的樂園。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更應當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于生命力的課程空間。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走進更廣闊的天地,讓學生在自主交往中學習。
結合語文課本的有關內容,讓學生走入社會和自然的大課堂,他們在交往中才會形成開闊的視野,才能打下寬厚扎實的人文功底;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還時間于學生,還空間于學生,還自由于學生,充分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才能讓學生的生活鮮活起來。
二、教師要給予學生獨立思維空間,引發創造天賦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語言的實踐活動。為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教學應是沒有強制的活動。禁錮的要解放,潛在的要誘發,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還學生自主交往的思維空間,引發學生創造的天賦。
例如,新課標教材第二冊中《小雨點》一文寫到“雨點落到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雨點落進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點落進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點落進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躍。”這是孩子的視野,這是孩子的思維。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不停留在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上,而是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展開想象的翅膀,給課文續寫。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引發學生創造的天賦,這就是新教材的特點,這就是新課標的目的,這就是新課堂的理念。
三、教師要“童化”自己,關注學生心靈
葉圣陶曾說:“要當老師,先學會當孩子。”孩子和成人并不擁有同一片天空,我們只有“變成”孩子,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看到他們真實豐富的內心世界;只有“變成”孩子才能將教學過程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貼近孩子的生活,便于他們接受。
新學期剛開學,筆者就重新布置了教室,形式多樣的主題板報、隨處張貼的“悄悄話”、墻壁四周的貼紙使原本嚴肅的教室里充滿了溫馨。搬走了高高在上的講臺,筆者與學生面對面、心連心、手把手,課堂成了游樂場,成了歡樂的海洋。沒有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去無蹤,教師成了蹦跳的小白兔,學生成了小白兔的影子;教師成了憨厚善良的大狗熊,學生成了溫順的小羊;教師成了紅掌撥清波的鵝,學生就成了玩水戲鵝的孩子……
做學生心靈的朋友,融入學生群體中,師生間的距離隨之縮短了,課堂氣氛融合。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本性得到尊重,心靈得已放飛,學習對學生來說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總之,如果教師能真正成為語文課程的建構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課程中努力突出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理念,融入課堂,融入到學生中,學生就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在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空間里飛揚自主交往學習的熱情,享受自我表現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王小萍.讓自主學習撐起課堂教學更廣闊的天空[J].文教資料,2011,(6).
[2]李德剛.有效交往高效課堂[J].陜西教育,2011,(6).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