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雨
摘 要: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產學合作中雙方優勢的累加,在這經濟和科技一體化的當下,協同創新思想已經普遍運用于校企合作之中。本文主要是先例舉出校企在協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出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對應性的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協同創新;校企合作;原因問題;應對措施
在這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傳統的產學研合作就升級為了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思想應用已經在校企之間的合作中被普遍推廣。而在產學協同創新過程中,必然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出現新的應對措施。
一、協同創新中的校企合作
1、產學協同創新是高校、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世界經濟的趨勢來看, 現代科學研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國家經濟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技術革新的平均周期成為一把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尺”。技術革新的周期是指一項革新從醞釀到投入市場所經歷的時間,它包括最初的發明和發現階段,以及研制、試驗、技術設計、制造、市場分析、試銷、工業生產等階段。平均周期越短就意味著技術革新速率越高。在我國,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應該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同相關企業開展深入合作,“積極推動協同創新”。企業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也應有針對性的與高校開展“對口”合作,鞏固、提升自己的市場地位。在新的發展時期和領域,產學協同創新在準確把握協同創新的內涵,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產學協同創新的優勢互補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政府大力發展產學結合,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因此,企業只有與高校開展密切合作, 才能使本企業技術得到提升,創新水平才可有所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既鞏固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地位,又提高企業所在市場競爭領域中的知名度。同樣, 高校要迅猛發展,是與企業的合作是不可分開的,。研究型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投入到生產應用中,它的存在才具有價值。在校企密切合作中, 如何將二者的優勢發揮最大,主要決定于技術上的優勢和人才上的高質量培養。
二、校企協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在協同創新中動力不足、能力難以對接
站在高校的角度,動力不足的原因是由于企業普遍沒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和高校一起去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研發人才,與高校共同辦學也只投資對自己有利益價值的學科,往往為其他學科專業的發展造成困境,以致二者聯合辦學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對于企業,產生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將企業追求的經濟利益放在科研的第一位,未考慮到企業的利益訴求。與企業合作的最大目的就是有針對性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獲得足夠的經費去搞科研。二者的需求不能達到最大滿足,合作的動力就難以發揮到最強。
動力的不足,必將會帶來能力上的難以對接。雖然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推動了校企協同創新,但是高校在某科研領域的技術研發水平,或許不能滿足企業的產品開發需求;同時,對于某前沿技術產品的研發,企業資金投入不能達到高校的科研要求等,這樣就造成了二者合作中能力的難以對接。長期運行機制缺乏
2、產業鏈協同創新不足
我國產學合作實踐表明, 校企之間至今還未建立起二者長期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二者的各自有自己內部的運行機制,如,高校內部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企業則是經營-生產-科研-教育的運行機制。高校與企業合作關系仍然比較松垮。比如,一些省份的產學研合作仍然停留在技術轉讓以及單一的項目合作階段,圍繞某一領域的點對點合作比較多,而圍繞產業鏈進行合作創新的機制還比較少,特別是企業、院所、高校結成戰略聯盟,在發展戰略、項目開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一種重要的產學研結合的組織形式,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對于如何具體運用聯盟這一手段來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3、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第三方功能發揮不到位
高校和企業在利益方面,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高校不在乎盈利和利益,而企業是將自己的企業利益放在合作的第一位。這就明顯突顯出二者合作所存在的沖突與矛盾。然而這種沖突.是學校和企業雙方自身無法解決的。能夠調節這種沖突,并能夠帶有強制力去實行的,也就只有國家政府才能扮演這強勢的第三方角色,發揮第三方的協調、統籌和服務的功能。若國家第三方的功能發揮不足,將為校企合作產生巨大的阻力。
對于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沖突,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政治舉措,如,為校企合作雙方提供最大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優先。作為第三方,政府雖然已經出臺政策來鼓勵校企合作,就如支持企業接受高校學生實習、暑期實踐等活動,但有些企業的只是給了高校一“口頭承諾”,很少為高校提供相關的實習崗位和企業參觀的機會,而兌現“承諾”,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的企業,卻沒有得到政府所給予的必要的成本補償和政策優惠。學校和企業所簽定的合作協議缺乏規范性文件,履行協議缺乏監督協調。可見,單純依靠學校和企業單線聯系是解決不了合作中所出現的問題,必須依靠扮演第三方的政府來出面組織協調和強制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三、校企協同創新中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1、提升校企合作動力 促進雙方深層次的能力對接
要調動校企合作的動力,必須推進校企層次合作,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縱觀校企協同創新的發展現狀,要推進校企的深度合作,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校教育的發展水平是實施校企合作教育的現實基礎。高校應該不斷提升教學育人水平、課題研發能力,具備能夠提升所合作企業的優勢和綜合實力。各院校應該擁有自己的“王牌專業”,在某些專業領域體現自己學校的權威性。這樣才可以吸引到企業的目光,有針對性的與相關高校進行合作,為企業節省投資消耗的時間和經費,并同時更高效地為企業創收。其次,站在企業的視角,企業不要只局限于當前利益,應將眼光發的長遠。
有了動力,更要促進合作雙方深層次能力的對接。首先,要加強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建設,積極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的孵化作用,促進校企的深層次的對接。第二,改善高校任職教師績效管理評價機制,強化科研市場導向。我國目前對于高校教師的評核制度只要是以教學和科研論文為主的績效管理評價機制,這種機制一方面加重了教學負擔,另一方面教師只追求發表論文的數量,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市場、從事市場的科研和技術的協調工作。最后,對于企業,應該幫助高校建構科技成果轉化的多渠道投資體系。
2、建立長效校企合作機制 構造產業創新鏈
很多學者認為,必須在高校和企業兩個合作主體內部分別建立既能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又能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并在一定合作階段可以相藕合的運行機制在這機制中,產業重大技術創新必須要形成長效、穩固的校企合作機制。同時,政府組織協調職能的發揮.更有利于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另外,要建構產業創新鏈,就要加強對產業協同創新中的堅持力度。為的是改善原有產業鏈協同創新的不足。產學研結合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為創新鏈條彌補本身的不足,但是卻不能改變產學研各自根本的利益趨向和評價體系。所以,必須要從改善產業創新鏈條出發,探索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建設的新機制和共性技術研發提供的新形式,彌補創新鏈條的不足,為產學研有效結合奠定基礎。
3、國家應在校企協同創新中正確發揮其特有功能
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協調雙方建立長效有效合作運行機制,大力倡導并積極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從根本上打破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不融合局面,學研協同合作搭建溝通、技術創新的平臺。政府要引導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集中,激發高校和企業的在合作。同時,要盡快制定、修改完善相應的法律相關政策,提高合作的自覺性,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引導和激勵雙方的合作。其次,政府要繼續深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再次,政府應以資金為依據,制定向校企合作優先優惠的政策,積極鼓勵和倡導二者合作向縱深發展。如在資金來源渠道方面,政府應宣傳和鼓勵社會各方(主要是企業部門)通過捐資助學、社會贈與及稅前列支等多方籌措資金,設立校企合作專項基金,利用政府職能為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提供多種政策上的優惠和便利等。最后,政府應增加對科技投入的財政補貼,從而形成多樣化、廣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資體系,并要大力監督此體系,做到補貼、資金賬目“透明化”。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得以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為二者的協同創新提供一有利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寇廷耀.論高校與企業合作[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6(2):87--90
[2]胡錦濤.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4-25.
[3]胡成功.試論高校與企業長期合作機制[J].黑龍江高校研究. 1996(4):24--26
[4]陳寶明.我國當前產學研結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與政策建議[J]. 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 2009(11):42—45
[5]高雅萍.眼光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J].天津職業大學。2O11.8.
[6]趙居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J].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11,8.
[7]李文雅.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8]李健.要大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J].中國科技產業.2012(3):31
[9]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 2011(17):11—13
[10]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 2011(7):18—21
[11]楊懷珍.大學與企業合作創新研究[D].福建:東南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