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構建輕負高質的初中社會課堂至關重要。就學生良好社會學習習慣的養成,從預習習慣、聽講和參與習慣、記筆記習慣、及時復習習慣和完成課后作業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輕負高質;初中;社會課堂;學習習慣
面對中考改革和教材改革,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追求輕負高質的初中社會課堂成為我們的共識。輕負高質的對立面是重負低質,就是師生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提高課堂效率,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我們初中社會課堂有效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就學生良好社會學習習慣的養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認真預習的習慣
預習可以理解為“預備”“準備”,也就是學生上課之前對本課內容的準備。廣義的預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前的那短暫時間,它應包括學生平時對現實生活素材的留心觀察和積累。而我們經常所提的預習則是指狹義的預習,也就是課前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對教材內容的研究,認真研究和解決本課的課程標準、任務、要求、重點、難點以及課后練習,做到心中有數。預習習慣的培養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預習習慣培養從每節課前布置任務開始,要求學生遵循“從大到小、由粗到細”的原則。所謂“從大到小”指的是,學生在預習時,一定要從專題著手,然后再預習本節。為什么這樣呢?我們都知道,新課改以后的初中社會內容是以“模塊+專題+章節”的形式呈現的,因此,在預習的時候不能只預習這一節課的教材內容,還要看這一節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專題—單元—具體一課”的順序來預習,可以說預習本課,也是對前面章節的一種
復習。
學習好的學生一定是善于預習的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大概了解本節的主要內容,以便帶著問題、帶著目標去聽課。由于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預習對課本講的內容大致在心里有一個譜。但預習時不必過細,如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難免有些松懈,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預習中要能善于發現問題,捕捉不理解的信息,帶著問題上課,這樣聽起課來比較有針對性。
二、專心聽講和參與課堂的習慣
專心聽講和參與課堂習慣的養成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聽課時提示學生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老師開頭講的往往提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說明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結尾則是老師對本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學習本節課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要求學生認真對待老師對重、難點內容的講解,善于從老師那里主動地“搜索”“捕捉”知識,要注意“捕捉”老師講解時用的關鍵詞和線索語句。關鍵詞往往最能點明社會現象的實質,線索語句則可以提示要出現的重要信息。
3.絕大部分社會知識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只能間接獲得。因此,要求學生上課時要認真觀察,尤其要觀察老師講課時使用的教具和所做的板書,并結合想象,以形成準確的歷史表象,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在社會課堂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聽講狀況,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督促方式,以提高聽講效率。
三、記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聽課時記筆記能有效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在復習時筆記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講課的各要點、注意點等一目了然,而且還有助于理解難點。因此,必須要求所有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并對如何記好筆記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導。讓學生明白首先要處理好聽和記的關系,不能為了記筆記影響了聽課。其次,要有選擇地記,不是記得越多越好,記得過多反而顯得累贅,給復習帶來不便。老師講的注意點、新概念與其他概念的區別以及補充的內容和總結的方法應記下。同時,上課聽不懂的地方,也應該在筆記上做個記號,以便課后及時弄懂。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上課的頻率越來越高,老師講課的內容一般以電子板書呈現,有時候一閃而過,這就要求學生提高做筆記的速度。
記筆記有時會妨礙課堂聽課效果,有時一節課忙于抄筆記,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并不等于說可以不記筆記。因為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多,在黑板上記的也多,但并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典型的、有價值的、書上沒有的,否則,見什么記什么,得不償失。教師在學生記筆記的習慣培養上尤其要做好指導。
四、及時復習的習慣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很多學生存在著復習不及時,考前臨時抱佛腳的不好習慣,導致社會學科學得累,成績又不理想。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要求學生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學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求學生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的話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于重新學習。
五、完成課后作業的習慣
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內容的必要方法,學生通過作業能進一步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和對知識的應用。因此,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完成課后作業的習慣。必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不允許抄襲作業。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及時反饋,及時與學生一起查找發生錯誤的原因:是概念不清,還是審題馬虎;是思路不對,還是書寫不規范等,查清問題所在。從而培養學生的糾錯意識,在糾錯中不斷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多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常見的問題,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每個細節所表現出來的習慣,提高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認識,一刻也不能放松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實現“輕負”和“高質”雙豐收。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大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