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周軍
【摘要】互動教學正是從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出發,使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促進學生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英語語言工具性決定了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在交往中才能習得。其次,由于年齡及心理上的特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必須以鍛煉聽說能力為主,教師必須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動教學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讓學生在多維互動、合作共享的課堂中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喜悅。
【關鍵詞】英語教學;互動;小學生
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師生人格平等基礎上,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發揮能動性,展現創造性,在交際中掌握語言,師生和諧共進的一種教學過程。學者段凌峰在其文章中也指出,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學習英語有很多特點:學習主動性強,喜歡自己去體驗和嘗試,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時,他們的表現欲望強,善于跟他人合作;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主要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總是很感興趣,但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相對于青少年或成人來說,其有意注意時間更短,持久性更弱。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對學習活動設計有著特殊的要求,互動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適合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
一、關于互動教學模式的概念理解
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更強調師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性。它是既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增進課堂教學效能的教學方式,同時又是能培養學習情感態度、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方式。美國教育學家Parlincsar認為互動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特征就是“參與性”,通過強調師生的雙向交流,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中的能量沖破意識閥門而釋放出來,實現教與學兩方面的最佳效益。
二、影響課堂互動的因素
我認為學習動機是影響課堂互動最重要的因素。學習動機是由學生的學習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統一體,只有教師的組織意識,而沒有學生的學習動機,無論如何是互動不起來的。
其次,則是教師觀念與專業素質。觀念決定行為。教師的教育觀念的新與舊直接影響教學行為的變化。英語作為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創設有效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浸在濃厚的英語氛圍和語言環境中進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是英語教師的基本職責。
最后,教學技巧也是影響課堂互動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就取決于教師對教育理論的把握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在英語互動教學中,問答式較多,分組討論式較少,直接影響互動的頻率和幅度。因此,每個教師應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作出教學技巧的相應改變。
三、互動式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現在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為中心。但在新課程廣泛推行的今天,我國當前現實的課堂教學模式與該理念仍有差距。因此,為了盡快實踐該理念和適應時代的變化,社會對教學理念、教學角色、教學行為都提出了進行適應性調整的要求。教師應由原來的知識的權威、課堂的控制者轉向學生的合作者、組織者、激勵者和參與者。同時,教學行為也要作相應的調整。教師如何迅速適應新的要求?最佳的方式就是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該方式體現了明顯的交互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師生正是在這樣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中不斷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從而獲得自身發展。
四、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
我國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一直強調學生對語言詞匯、語法等知識的掌握,教學活動也相應地一直采用“帶讀一講解一翻譯一記憶一默寫”的單一模式,教師總是“一言堂”,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則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挫傷了其學習英語的興趣,久而久之出現了課堂活動過程中的單向化,單一化和抽象化。
五、互動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交際論
就英語教學而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國教育學家張森曾講過,教學不是我教你學,而是雙方交流;教學效果,不單決定于教,也不單決定于學,而是教學雙方互動的結果。通過這種雙方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建構主義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起著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學習的過程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交互的過程,是自我診斷和反思的過程。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信息,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
(三)人道主義論
為了提高全面發展,人道主義學者主張應將學習者內在的情感、思想、態度放在首位。同時,他們還提到,教育不僅僅是傳輸知識,而且還是對學生的個人關注。
六、提高小學英語課堂互動的策略方法
(一)內在策略
1.體態語的運用
作為非語言交際,體態語的重要性等同于口語交際。通過體態語交流,我們可以理解對方的意思。在課堂中體態語的運用也是如此。例如以下兩個例子。
在英語課堂中,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學生回答,老師做出微笑著點頭,或者搖頭的動作。
當老師說道:“Listen to me earefully”,他先用手指指耳朵,然后指著自己;當老師說:“Hes asleep”,他閉上雙眼,把頭靠在雙臂上。
以上的例子均顯示了體態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僅以動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加深了他們對英語句子的記憶。
2.圖片的使用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Littlewood講到,一張圖片抵過數千字。這足以體現具體形象的展示在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說,老師教學生“fruit”,他畫出了蘋果,香蕉,梨等水果的圖片,然后一一展示給學生,邊展示邊說“This is……”。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具體思維的階段,所以,展示形象的圖片有利于激發其興趣,并增加對圖片單詞的印象。
3.競賽方法的使用
學者羅文娟建議教師開展一系列適當的學習競賽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生常常對于學習較好的同學有不服輸的個性,因此,較好地利用這一點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和促進學習效率的大大提高。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儼然成為現今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熱門方法。當面對較長的英語對話時,教師便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各自設定一個對話人物,然后進行模仿對話內容。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該方法投以熱烈的反響和興趣,積極參與角色扮演。這不僅使學生成為互動的參與者,也使學生回歸并熟悉了文本教材。
5.小組討論
往往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限,當大家的思維碰撞在一起時,便能出現許多答案。通過討論,教師的問題同時被幾個學生討論,生成許多創新性的答案。
(二)外在策略
1.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能多信息、高密度地展示學習材料。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生理、心理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小學英語教學,能快捷并高效地優化課堂結構,培養學生對內容的興趣,激發認知需求,提供學生大量的信息,拓寬教學空間。
2.創造良好的互動環境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進行教學,其語言環境必然沒有母語那般得天獨厚,因此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幫助學生學習,形成學生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十分必要。
七、結論
互動式教學過程成為發展與增強學生主體性,培養具有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學習主體的過程。因此,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不但可以幫助完成培養學生語言技能和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的目標,而且可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