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 要:練習是課堂知識點的鞏固,也是課堂的延伸,通過課堂上習題的練習,有助于學生及時溫故知新。結合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熱點話題——課堂練習,認為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難度、數量適當的課堂練習,以便達到聯系的最終目標——培養學生的課堂探究能力。結合當前高中化學中課堂練習的現狀,結合實踐,通過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闡述如何通過優化高中化學課堂練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練習;探究能力
高中化學作為一門重點學科,備受關注,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目前大多數教師仍舊采用題海戰術,這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學習壓力、增加了學習負擔,還容易引起學生對習題練習的疲憊感,不少學生在題海戰術中苦不堪言,長期如此更容易形成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優化課堂練習,這樣一來既完成了教學目標,還有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結合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由淺入深,設計配套練習
習題設計應該貫徹由淺入深的原則,由淺入深也是高中化學分層教學法的原則之一。主張在課堂練習中在難度上慢慢逐步加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配套練習既要符合教學實際,又要盡量照顧到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可以在教學每一小個知識點的時候,及時設計配套小練習,加以鞏固,也有助于教師隨時檢查課堂教學成果。
比如在學習Ca(OH)2的實驗時,通過探索指示劑跟Ca(OH)2溶液作用,引導學生用CO2、HCl、Na2CO3溶液分別與之反應,由實驗確定反應物,根據現象確定生成物,再寫出化學方程式,歸納出Ca(OH)2的四條化學性質。這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實驗來總結出化學知識點。從配套習題中也可得出,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有很多文字性的知識點需要記憶,如元素符號、化學反應方程式、物質的顏色和氣味等等。這些內容我們就要像學習文科那樣多讀、多背、多記憶,但也需特別注意的是要理解性地記憶,不可盲目地死記硬背,因
為化學畢竟還是理科,更看重于理解與應用,這樣才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此外,在優化高中化學課堂練習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而在面對這些錯誤的時候,教師是及時地加以糾正,還是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答案自然是后者。在利用這些“錯誤”資源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學生們在學習“酸式鹽溶液”時,學生普遍都容易結合字面上的意思,錯誤理解成酸式鹽溶液呈現酸性。我就會讓學生繼續探究,通過自我探究的過程,了解到“酸式鹽溶液”是否呈現酸性,要分情況而論,強酸的酸式鹽,則會產生大量的H+,而弱酸的酸式鹽,則要比較其電離出H+的能力和陰離子水解的程度。
由淺入深的隨堂練習以及學生在“錯誤”資源的引導下完成自我探究,這是優化高中化學課堂練習的基本途徑。
二、趣味盎然,設計開放習題
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總是過于嚴肅和緊張,大多數學生面對高考的壓力,在習題中感覺到疲倦和吃力。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應該積極營建趣味盎然的開放式課堂氛圍,設計開放習題,通過開放習題的練習,有助于學生緩解學習壓力,培養學生開放式的思維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通過開放習題的訓練,達到探究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硫”的相關知識點后,學生了解到“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此時,我通過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酸雨”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更具體形象地體會到“酸雨”帶來的危害。此時我要求學生站起來談自己的相關感受。有的學生說:“在生活中,二氧化硫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怎樣判斷呢?”這名學生的問題提得很好。我隨堂帶來了二氧化硫實驗的器材,一朵紅花,一個裝有二氧化硫的錐形瓶,隨后讓學生觀察紅花逐漸被漂白的過程。學生看完這樣的實驗非常驚訝,此時我也布置了一項隨堂作業:通過二氧化硫實驗過程,你產生了怎樣的想法?學生們在類似的開放習題中,積極性很高,并積極開拓思維進行深入思考,有的學生說:“我們應該保護環境。”“看看能否通過其他化學放映的方程時來改變二氧化硫的效應。”……他們的探究性思維逐漸被激活,并且通過實驗、練習、釋疑相結合,讓高中化學課趣味盎然。
總之,優化高中化學課堂練習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基于課堂的多面性,教師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包括方方面面,教師要時刻具備敏銳的嗅覺、深入地洞察,隨時了解學情,即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況、高考的考試動向等等。同時,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并不僅僅是眼前的一項教學任務,更是基于學生長遠發展和身心成長的考慮。筆者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同仁加入到研究這一主題的隊伍中來,讓高中化學取得更高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史則芬.高中化學習題教學有效性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2(6).
[2]孫鳳梅,嚴美蘭.高中化學練習設計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2).
[3]朱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對高中化學練習的思考,[J].讀寫算:教研版,2012(15).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中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