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摘 要: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新階段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簡單談一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嘗試和看法。
關鍵詞:自主學習;興趣;教學策略;教學手段
新課程標準是根據社會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需要徹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下是筆者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幾點嘗試和思考:
一、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學習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追求真理的開始,只有產生了一定的疑問,才能積極主動地進一步思考。為了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要善于設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1.抓住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疑
任何知識都具有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在這些結合點上,不但有著思想方法的結合點,也有著背景條件的結合點。教師可以據此設疑,例如,在教學“九一八事變”時,教師可以先提出這樣的問題:“日本侵華的背景是什么?”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結合經濟危機進行深入思考。
2.抓住思維的興奮點設疑
思維的興奮點有很多,如:新舊知識的差異處、歷史史實的不確定處、教材中的知識留白處等,都可以用來設置疑問。以此引導學生對當時的世界經濟背景進行思索。
二、通過模擬表演,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以講解知識的方式進行授課,難免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甚至逐漸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而模擬歷史片段就是一種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通過引導學生模擬過去歷史的片段內容,可以渲染課堂氛圍,讓學生模擬體會歷史人物的心理歷程,并在“熟悉情境—扮演角色—理解角色—體會角色—展現角色—感悟體驗”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這種方式不但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了歷史知識。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從一次創新到另一次創新的過程,實現了情感和知識的升華。
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霍姆斯基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這句話說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腦力勞動的效率。歷史是已經發生的過去的事情,作為歷史教師,其主要責任在于如何將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重現于學生面前,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將歷史事件描述得生動形象、鮮明活潑,讓學生聽起來新鮮有趣、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學“新航路開辟”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并配以語言描述:“麥哲倫率領船隊,在茫茫的大西洋中航行,一直沿著巴西海岸南下到達美洲海域,然后穿過一個無人航行的海峽,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大洋,正好這個地方晴空萬里、碧波蕩漾、風平浪靜、陽光和煦,麥哲倫感嘆大洋的平靜,于是給這個大洋起了一個名字叫‘太平洋,他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了整整三個月,歷經千難萬苦,忍受著缺水斷糧的折磨,終于以頑強的毅力和意志,繞過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當教師充滿情感的描述完這一歷史事件后,學生會感覺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就像放電影一樣,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要想真正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需要探究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其中教師處于關鍵位置。我們一線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努力探究最高效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過程的優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快樂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孫若雪.體驗式教學在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構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7).
[2]唐均妃.在“精”與“略”之間行走: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有效課堂教學實施的幾點做法[J].考試:教研版,2010(2).
[3]林春芬.淺談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改革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7).
[4]周方秋.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如何與社會生活相結合[J].文理導航:上旬,2011(5).
[5]潘亞軍.讓歷史走近學生,讓學生走進社會: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角色扮演法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1(6).
(作者單位 浙江省上虞市驛亭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