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斌英
摘 要:學生學習歷史是一個自主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他們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想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如果能在歷史課堂教學藝術上為學生創造有效平臺,使得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藝術;高效課堂
近幾年來,很多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心想擺脫傳統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弊端,但在課堂改革中又遇到了種種困惑,很多教師就發出這樣的感嘆:為什么我們經常處在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課堂教學改革難,究竟難在何處?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上。教師在課堂設計中為學生創造平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本人認為課堂教學藝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精心預設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1.準確把握教材,預設彈性化目標
教材是課程目標實施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依據,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媒介。所以,準確把握教材是上好一堂成功課的前提。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歷史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有彈性,除共性目標外,其他目標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分層要求。具體可將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性目標,即達到雙基教學目標,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二是彈性目標,即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目標,激發學生的潛能;三是發展目標,即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發展,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盡管發展目標不是一節課所能實現,但更需要教師對目標本身的正確認識和實現的意識。
2.精心設計教案,預設多樣化流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多樣化的動態過程,在教學實際中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如:在復習環節中,原本以為學生對已學知識已經掌握,可實際上,學生卻大多遺忘;在講授新課時,學生卻早就掌握,無需教師作為新課講解;課堂上學生對某個問題爭論不休,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等。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在每個環節上多設計方案,每個方案根據學生的反應、課堂變化來調整。如:在講授《三國鼎立》時,筆者設計了“復習導入”“新課探究”“鞏固小結”“變式練習”四個環節,在“新課探究”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新課知識已經掌握得不錯了,因為小學階段他們都看了名著《三國演義》,筆者就直接進入問題探究,在探究問題時發現學生對原來的知識遺忘較多,就“復習導入”。筆者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對“復習導入”作為一個機動的環節,這種靈活的設計,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大的彈性,使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
3.全面了解學生,預設層次化練習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由于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各不相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可能停留在同一層面上。教師應針對學生之間的差別,設計層次化的練習。設計練習要遵循“鞏固基礎,拓展延伸”的原則,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達到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體驗,獲得不同的價值。
二、智慧引領是高效課堂的藝術
1.優化“教學細節”
教學細節是指教學中的一些細小的片斷。因為細小,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在教學中,教師如能關注每一個教學細節,課堂就不會枯燥無味,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如:筆者在課堂上看到一個從來都不安分的學生能安靜片刻,就及時地表揚他:“今天你聽得最認真!老師很高興!”這位學生接下來也能一如既往的認真聽課。
2.捕捉“節外生枝”
歷史課堂開放性較強,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千奇百怪,即使課前預設再充分,在課堂上也會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筆者認為,教師的最高智慧在于對課堂的駕馭,能善于捕捉這些“節外生枝”,并把它轉化成有效的教學契機,這樣的課堂才充滿活力。如,在《三國鼎立》中講到劉備力量的強大,學生說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請了諸葛亮,筆者就趁機引出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方針。學生在“節外生枝”時,教師要真誠欣賞學生尚為幼稚的創新想法,并鼓勵學生敢想敢做、自主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激發興趣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1.用歷史價值去激發
歷史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把歷史知識的應用價值挖掘出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如,在《三國鼎立》中,筆者讓學生結合史書材料探討諸葛亮和周瑜這兩個歷史人物,他們發現赤壁之戰中,周瑜才是赤壁破曹的最大功臣,一位儒將,智勇雙全,能征善戰,而且周瑜真的是病死的,不是氣死的,“既生瑜、何生亮”純屬虛構。諸葛亮的最大功績是成功出使東吳,并沒有《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神”。孫權決定破曹是出于魯肅、周瑜的分析,而不是諸葛亮的勸說。通過這樣的問題探討學生產生了研討歷史的興趣,學會區分歷史人物和小說人物。學生在一次次的實際應用中,深切地感到學習歷史的好處,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樂趣。通過實踐既可以加深對歷史知識內涵的理解,又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用拓展活動去引導
為了使學生喜歡的歷史,不但要把課上得生動活潑,還必須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拓展活動相配合。課外拓展活動創造了一個非常自由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參加,因此它比課堂教學更加開放。例如:歷史知識講壇、歷史知識比賽、歷史名人之我見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了學生的歷史知識領域,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王國里自由地漫游,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創造出更藝術化的課堂,將成為我們探索、研究的目標。教師只有對課堂進行精心預設,智慧引領,并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成功!
參考文獻:
[1]陶克濤,劉建平.管理心理學.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0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