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芳
摘 要:中職語文教材2009年版已使用數年。與2001年版相比,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單元編排上,顯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從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從教學對象的實際狀況來看,2009年版教材的不足還是存在的。如何改進,怎樣完善,的確需要教師去思考,從而促進中職語文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材;思考
中職語文2009版教材已使用數年。這一版本分為《基礎模塊》(上、下冊)和《拓展模塊》,共計三冊。按照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出版說明,這套教材是為了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關于“加強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保證教學資源基本質量”的要求,以確保新一輪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高質量教材進課堂之目的的實現而組織編寫的。應該說,2009版教材較之2001版教材,無論從教學內容、編排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對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作為中職一線的老師,我們在使用這套教材的過程中,深感教材中存在不少的瑕疵,若不加以改進,顯然會影響中職教育語文學科的課堂效益,進而影響中職學生語文素養,影響其專業技能素養,影響其今后職場發展的基礎,從而難以達成中職教育的目標。
一、不足
那么,目前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其不足究竟表現在哪里?筆者以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貼近中職生生活的內容匱乏
教材的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教與學互動的濃厚氛圍,提高中職語文學科的課堂效益,進而為夯實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今后在職場的發展鋪就較為堅實的基石。綜觀2009版中職語文教材,這類與學生生活遠離的篇目卻有不少。例如:基礎模塊中的《賣白菜》《哦,香雪》《像山那樣思考》《拿來主義》,拓展模塊中的《廢墟的召喚》《等待散場》等等。這些顯然遠離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他們難以走進文中人物的心里,難以與文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我們知道,目前的中職學生所處的時代,所擁有的生活經歷,與其祖輩、父輩有著天壤之別,再加之他們原本就是初中階段學習的失敗者,語文的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分析、欣賞能力和水平與普高學生有較大差距,一旦碰上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遠,又難以進入課文的教材內容,親近感即會消失而生距離,無法激起閱讀、思考的熱情而有排斥之情。在這種狀態下,教與學完全呈現兩張皮的情狀而難以融合,如此,則令教師的熱情難持久,課堂效益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了。
2.體現教學實用性的內容偏少
中職語文學科同其他文化學科一樣,應著眼于“重應用”。這源于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誠然,中職學生中會有一部分升入高職院校學習,但大部分中職學生畢業后走向職場,成為直接從事生產實踐的勞動者。從2009版中職語文教材來看。“實用性”的特征體現得還是少了點。比如:教材中也安排了“口語訓練”這一實用性內容,學時也作了規定,基礎模塊中為20學時,拓展模塊為12—14學時。從學時數來說,不能說不多。但從內容來說,筆者以為其“實用性”還是不足。在教材中,編者安排了“聽話與說話、自我介紹、電話交談、復述、介紹事物、介紹工藝流程、交談、即席發言、演講、即興演講、應聘”(基礎模塊)。“討論、采訪、辯論”(拓展模塊)。這些口語訓練內容,對中職學生來說,應該說有其針對性。能夠使其在走進職場后有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與人的溝通能力。但從職場實際來看,筆者以為還可增加口語訓練方面的內容,具備較高的口語表達的能力和素養,為其在職場有良好的發展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3.民族傳統經典的內容欠厚實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孫善學在《職業教育目標、目標分類與標準研究》一文中指出:“職業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對象既往知識或經驗基礎上,圍繞教育對象將要從事的職業或職業群的行為能力和相關素質要求,使其成為有知識、有操守、有勝任能力的職業人才的教育過程。”孫善學的話中,強調了職業人才在受職業教育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對其操守的培養。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操守,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除了個性等先天因素外,后天的環境影響、教育熏陶是十分重要的。而作為中職語文教學,從一定意義上講,其應該是培養中職學生良好操守的重要載體。這個載體中,應該有被歷史所證明確是精華,能讓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可使其逐漸形成良好操守的民族傳統經典文化。縱觀2009版中職語文教材,這一點還是顯得單薄了一點。單從基礎模塊、拓展模塊三本教材所安排的古文看,雖然所選編的課文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一條粗線(從詩經作品兩首,屈原作品一首,諸子散文兩篇、史記作品一篇,漢樂府詩一首,魏晉散文一篇,唐詩兩首,宋詞兩首、唐宋八大家散文三篇、明清小說一篇),但不能不說給人只是一種蜻蜓點水之感,無法讓廣大中職生有較豐富的文化積累。所以,多選編經典的民族傳統名著進入中職語文教材,能讓廣大中職生在初中已接觸文言文作品基礎上,通過中職語文課堂,更多地接觸、學習經典傳統名著,對拓寬其閱讀視野,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以培養其良好的操守顯然是大有裨益的。或許有人會持反對意見,增加傳統經典名著,豈非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同時,教學時間從哪里來?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還是可以化解的。比如:第一個問題,選編的內容可以是那些篇幅短小,即或原本篇幅長的也可予以節選。再如:詩詞作品,或是散文作品,也可像海南外語職業學院羅玉紅老師的教學實踐那樣,從傳統經典作品中,依照一定的主題,比如誠信、仁德、勤奮等加以選編名言,組成古詩詞名言單元。這樣一來,教學時間不夠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了。
二、思考
職業教育教材盡管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新速度較快,但它還是有一個傳統的繼承性問題。比如:中職語文教材畢竟還是屬于高中段語文教材,雖然又跟普通高中語文教材有區別,但人文素養的培養,卻是兩種教材相一致的地方。因為,它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而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正是高中教材一貫秉持的基礎傳統,而不應該因中職生文化基礎差而弱化了這個傳統。此其思考之一。其二,從一定意義上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中職學生雖然文化基礎差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學習已經完全喪失了興趣。關鍵是我們的教材,包括中職語文教材,要多選編一些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倘若教材內容少生動活潑,又怎能指望學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呢?筆者認為這一點,教材編寫者不妨多聽聽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
參考文獻:
[1]陸迎真.中職語文:拓展模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2]韋曉陽.芻議中職教材編寫模式的改革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12(23).
[3]孫善學.職業教育目標、目標分類與標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版,2012(15).
[4]羅玉紅.淺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語文名言教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12(2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富陽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