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珺莉
摘 要:心理體驗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在身心經歷基礎上,通過對某種事物的情感評價,對事物的關系進行自我價值判斷的心理活動。心理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以及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體驗;學以致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概念,它全面、正確地概括了教學目標的內涵和外延,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審閱和描述了教學目標的合成與區分、作用與地位、達成與效力。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與能力”是奠基性的、相對顯現性的,是核心,知識的豐富或貧乏,技能強或弱,對于學生而言,是客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對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測量和評價中易于操作。“過程與方法”是伴隨著知識技能的學習而產生的行為、意志和傾向,是靈魂,知識技能的習得,有賴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過程之中。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行為意志的傾向性、相對隱秘性,它是“知識與能力”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客觀反映和主觀判定與取舍,對語文學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往往不能只使用一種模式或手段進行測量。可以說,三者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簡稱三維一體。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尤為突出,就
教學的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說,它是人對親身經歷過事實的體驗性認識及其由此產生的態度行為習慣。其中,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對象和現象的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它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態度是社會心理學基本概念之一,指在一定情境下,個體對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進行反應的一種心理傾向;價值觀就是對某一知識、事物的價值判斷,就是對某一知識、事物有用無用,有多大用處等認識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都有一種共同的功能,就是對師生教學過程與方法的優劣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制約作用,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達成有巨大的調控作用。因此,把三者放在一起,稱之為體驗性目標。
語文課本結構從形式上看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組成,這一篇篇的課文卻只能是語文教學的載體。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教材是例子,我們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真正要學習的并不是,確切地說并不僅是這一篇篇的課文本身,而是透過課文獲得“知識與能力”,養成“過程與方法”,并同時領悟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就是透過課文這個載體逐漸修得“語文素養”。
就課文來講,心理描寫是人物描寫的重要手段之一,情感抒發是作者寫作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我們以為在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教學手段來促發學生的心理體驗。
一、角色扮演,設身處地體味情節,領悟思想內容
體校的學生同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較而言,有一些不足: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自覺性不高、好動、大多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等,但他們也有易被人們所忽略的閃光點: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愛唱愛跳,動手能力強。鑒于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堂勢必會死氣沉沉。
所以,為了要打破這種沉寂,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優點,教師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角色扮演法”是新課標積極倡導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新課標形式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追求課堂教學的創新,教師在教學中組織部分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進行角色朗讀或情節表演,輔助學生感受情境,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的一種活動性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法正是利用了學生的優點,使課堂學習變成“動腦、動口、動手、動情”的活動,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溝通與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教學內容,最終提高體校語文的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頂碗少年》時,抓住頂碗少年上臺表演時的心理體驗與體校學生參加比賽時的心理體驗有相似之處這一點做文章,讓學生首先把自己當成“頂碗少年”,設身處地體悟頂碗少年在第一次失敗和第二次失敗時的心理活動并試著把它表述出來;接著讓學生扮演成那位“老者”,試著進行“填白式”思維訓練,請學生補充老者對少年所說的話。通過這一訓練,又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營造氛圍,烘托氣氛愉悅投入,切身體驗情感
運用心理體驗方法時,關鍵是抓住一個“情”字。教師一要有激情地去引導學生,把自己對“文本”體驗最深的地方,引導學生去體驗,使學生被你的激情感染而投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保持高昂的熱情,對“文本”的體驗漸入佳境,真正動情,產生情感共鳴;二要創設情境,調動情感,讓學生盡快融入“文本”進行心理體驗,也讓課堂充滿溫情,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比如在教學《背影》時,筆者在導入課文時安排了黃磊的歌曲《背影》,歌詞中說道:火車就要開了,我就要走了,離別就要來了,話怎么說呢,眼看天氣秋了,葉子在哭了,轉身是背影了,你就進了往事了;我知道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見不到你了,只是那時候,既不愿意承認這念頭,于是你轉身后,轉身了以后,那背影在這么多年以后,還能夠鮮活的,在我眼眶中微微顫抖,微微顫抖。這首歌曲簡直就是為這篇課文量身定做的,而體校的學生對歌曲向來是很感興趣的,一首歌曲就很容易將他們帶入到“背影”的世界里。在課文基本學習完之后,筆者又安排了崔京浩的歌曲《父親》: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輕歌一曲和淚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這首歌曲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感悟,同時又引導學生對“父母恩”“父母親情”有更多更深層的思考。
三、朗讀感悟,融情其中品味細節,把握文字內涵
在教學實踐中,除了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和體悟作者思想情感之外,我們還不能忽視“文本”的本身,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因此我們要根據語文教育的特點,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語言;要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過程,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材料,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根據漢字的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方面的影響,重視和培養良好的語感和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如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讓學生重點精讀課文里寫的三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段落,從而對比出作者生活態度的變化,體味出母親的良苦用心,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幾個字詞的變換,和不同的課文結構安排對情節的發展和內容的推進所起到的作用。
四、仿寫移情,學以致用不知不覺,抒發內心感受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葉老的話精辟地論述了要提高寫作水平,有創造性的寫作能力,必須先要立足于閱讀,做到規范性的模仿,然后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
錢夢龍老師也曾說過:“入格后再出格。”創新必須從模式開始,創新作文必然經歷“葫蘆文章”的階段。但仿寫訓練不等于“寫作克隆”。對于語文基礎特別是寫作基礎比較薄弱的體校學生來說,仿寫是易于操作并且是效果比較明顯的。比如在教學《你一定會聽見的》時,讓學生仿寫:“你聽過雪花飄落的聲音嗎?一個寧靜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從天上輕輕地、輕輕地飄下,飄呀飄,飄落在路邊一盞孤燈的面頰上,微微地一陣暖意,小雪花滿足而溫柔地融化了……”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不會寫的字就不得不去查字典或問別人,詞不達意時就不得不去積累一些詞,在這個基礎上不知不覺地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訓練了組織語言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當然表達的訓練不僅僅局限在“仿寫”上,填白式訓練、續寫、擴寫、改寫等都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能力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教學設計。比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讓學生試著說一句話來表達學習課文之后的感受,這句話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設計既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也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心理體驗的方法還有許多,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這幾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不是彼此對立的。我們在運用心理體驗方法時,重中之重的基本原則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實際、文本的實踐,選用不同的方式,注重從心靈深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運用心理體驗方法時,要注意創設師生伙伴式的學習氛圍,注重師生互動,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體驗,在交流中創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其人格品質的完善。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并能在探索“知識與技能”以及“過程與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并逐步形成科學的“過程與方法”,這有待我們好好研究,并在實踐中摸索。
參考文獻:
[1]楊彩云.角色扮演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2.
[2]施建國.積極心理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4).
(作者單位 上海市第二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