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參與意識;激發興趣;創設條件;培養能力;建立情感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大膽猜想、小組探究,有效獲取知識的過程。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源泉,是屬于人的意識活動的范疇,是促進學生參與的一種內在潛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但小學生的學習情緒是不穩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有意注意較差,學習興趣對他們來說就更為重要,那么,要怎樣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呢?
好奇心是小學生共同的心理特點,好奇心常常會導致“參與”意識的萌發。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新奇有趣的學習活動。根據兒童好奇心、好動的心理特點,以及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組織學生觀察、操作,讓他們自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等,產生“參與”的興趣。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在課前自制一個長方體模型,上課時在講清長方體表面積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模型拆開擺平,成為一個組合圖形。讓學生動手量出原長方體的長、寬、高,引導學生觀察,并用多種方法計算表面積。再通過比較歸納,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教學,學生參與的興趣濃厚、記憶牢固。
二、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引導他們獨立思考,討論爭辯,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這是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和
要求。
兒童有愛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設表現自己(說話),取得“勝利”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首先出(6+5)×4、6×4+5×4兩個算式,讓學生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兩題得數相同可用等號連接。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前面的算式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后一算式是同一個因數分別與另外兩個數相乘積的和。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通過觀察分析,動手計算,得出后一算式也就是前一算式和里的每一個加數分別乘以這個數的和。這樣,學生不但自己總結出乘法的分配律而且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實質。接著,教師再出示一組題,應用乘法分配律,在下面各題的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5)×2=_____×_____+_____×_____
(2)15×(13+20)=_____×_____+_____×_____
(3)6×43+6×53=_____×(_____+_____)
(4)125×4+53×4=(_____+_____)×_____
全班學生積極發言,展開討論,在很短的時間內,不但做好填空,而且進一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同時能說出(3)(4)兩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
這一節課給學生創造“參與”的條件,使學生在“參與”中發現規律,總結法則,嘗試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樂趣。
三、培養學生“參與”能力
學生沒有良好的“參與”習慣,即使有良好的天賦,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參與”習慣的培養是經過師生長期努力而形
成的。
兒童剛進入學習的天地,頭腦幾乎是一張白紙,一定要培養他們積極思考,獨立解答問題的好習慣。思維是智慧的源泉,沒有思維就沒有知識的理解、消化、掌握和升華。所以,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基礎上,一定鼓勵學生多動腦、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遇到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讓學生一定要畫出線段圖,或把原題譯成你最易理解的話,理清解題思路再列式,不要盲目急于得到答案,教師可用“一題多解”來引導學生有目的的、有條理地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思考,進而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用“一題多變”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向深處鉆研,向廣處聯想。教師在進行應用題練習時可采用:
(1)改變題中的條件。
(2)改變題中的問題。
(3)列出不同的算式,填條件等來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長此以往,學生能獨立思考,勇于提出獨到見解,敢于批評錯誤的結論,養成積極“參與”、不斷進取的好習慣。
四、建立學生“參與”的情感基礎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參與”的情感基礎。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教學活動中辯證統一的兩個側面。只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得到和諧統一地發展,學生才能積極學習。
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只有奉獻一片愛心,才能換取學生的愛和敬,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要求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調整學生的情緒,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參與”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參與”精神得以持久。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設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要培養學生逐步達到“我會學”,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將更優、更有效,讓我們一起為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萬合永鎮新井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