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西安 710128)
藝術體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是體操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通過人體動作和體育技能而充分展現了力與美,是人體與運動的融合與升華,更是人類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的印證。藝術體操已成為奧運會的競技項目之一,一方面需要展現其體育技能;另一方面需要融合藝術、音樂等內容,是體育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良好結合。藝術體操運動員不僅需要具備體操運動的相關技能,還需要一定的審美、音樂、節奏、藝術氣息等素質。運動員通過體操動作的展現、音樂節奏的掌握、身體肌肉線條的拉伸,向人們展現的是協調、韻律、柔美等氣息。因此,在藝術體操專業的基礎教學中,需充分將藝術與體操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學員的技能和素質。
藝術體操的動作是對自然動作如:站立、走、跑、跳、轉體、波浪等的延伸,在此基礎上對運動員的動作等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而形成的學科。經過組織和加工而形成的體操動作,有助于大學生的氣質、形體的塑造。
本文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獲取人們對于藝術體操專業課程開設的意向,調查對象分為高校教師、高校學生,調查問卷采用里克特量表的方式進行設計,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校教師絕普遍認為有必要開設藝術體操專業課程,其中70%的教師甚至認為非常有必要;而學生中絕大多數人也認為有必要開設藝術體操專業課程,僅有24.6%的人對此表示無所謂,另有3.1%的學生認為沒必要開設。可以說,藝術體操基礎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已可以接受。
我國當前對于藝術體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與訓練方法、藝術體操理論研究、藝術體操的社會科學價值等領域。其中對于教學與訓練方法的研究占據較大份額,如圖1所示,學者們主要通過對藝術體操訓練的技巧、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或趨勢預測,將藝術體操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學科進行對比研究,同時結合當代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特質,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而專門針對藝術體操教學領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訓練、競賽和教學三個方面,其中對于訓練的研究和關注度最高。因此,本文在之前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現有教學大綱,望能夠提出符合現實的教學結構分析。

表1 高等院校藝術體操專業教學意向調查表(%)

圖1 藝術體操教學領域研究分布情況
(1)對于藝術體操教學的研究主要關注于:教學方法、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技能保持、能力培養等方面,近年來,學者們則更關注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規律探析、學生能力提升度統計分析、藝術與體操教學相結合的有效性等方面。
(2)對于藝術體操訓練的研究則更關注于:受訓學員的身體素質、體能、身體柔韌度、體操技巧、力量、平衡、技術創編等,對于動作難度的分析主要通過統計和人體力學的分析等方面進行,同時關注到了對于藝術體操后備力量的培養方面,如何克服我國藝術體操訓練的不足,吸取國外先進經驗,更好地將藝術與體育融合在一起的訓練方法。但是,對于訓練領域的關注更傾向于定性的經驗分析,缺乏定量的科學分析。
(3)競賽方面的研究主要從競賽成績對比分析、競賽規則判斷、競賽失利原因分析、國內外競賽情況綜述等方面開展的。但是由于我國藝術體操競賽資源的不足,加之實踐經驗不足,導致該領域的研究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
對于其他領域研究狀況主要包括人物、藝術體操現狀分析、特點、走向及藝體發展歷程回顧等,該方面研究多為綜述類,從宏觀上揭示了我國藝術體操的主流與發展方向,并對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
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學科主要涉及: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等,同時包括了體育運動相關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之間的交互和融合的部分。
運動心理學主要從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人格特征、抗壓性和抗干擾性、賽前心理素質、自信心、審美觀等方面著手,為藝術體操專業受訓學員從心里層面進行培養,使其真正符合藝術體操運動員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
運動生物力學是通過研究體育運動中人體的運動規律。通過運動生物力學知識的普及,使得藝術體操專業學員能夠了解運動中人體的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及骨骼系統是如何協調工作的,通過調控自己的肌肉系統和骨骼系統,最終提升自身運動系統的水平。
運動生物化學是生命機體不可或缺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人類實現自我挑戰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方式。通過運動生物化學學科的開設,使藝術體操專業學員了解為什么有的人能跳那么高,為什么有的人能跑那么快,經過什么樣的科學系統訓練能夠提升運動能力,如何經過科學合理的鍛煉以增強體質。
運動醫學主要是通過教授與體育運動相關的一些醫學知識,以達到防治傷病,保障運動員健康并提高運動品質和運動成績的目的。這其中又分為了運動義務監督:主要是教授如何防治疲勞、運動員自我監督、興奮劑等問題;運動損傷:如何防止運動損傷、上后康復訓練等內容;運動營養學:如何通過合理的飲食搭配以提高運動能力;醫療體育:對常見病的體育療法的研究。
本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藝術體操專業的教學任務,分別從基礎課程教學、提升課程教學、選修課程教學這三個部分分別進行分析。基礎課程任務主要包括:藝術體操基礎技能和知識、運動生物力學基礎知識、運動心理學、藝術體操基本動作、運動員柔韌度及耐力、音樂基礎知識、自信心等內容。提升課程教學任務主要包括:器械技術、藝術體操比賽鑒賞、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基礎知識、比賽抗壓能力培養、色彩搭配及審美等內容。選修課程教學任務主要包括:國內外藝術鑒賞、歌曲創作、藝術體操節目編排等。
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手段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程主要貫穿于基礎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員對藝術體操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認識藝術體操的起源、發展特點等內容,培養其對藝術體操的興趣。隨后在提升課程教學中將主要介紹藝術體操的裁判知識、欣賞藝術體操比賽及名將風采等。與此同時,通過選修課程教學實現對基礎課程教學和提升課程教學的補充,使學員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與藝術氣息,同時掌握運動員應了解的急救、防治傷病的方法。對于實踐部分,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主要涉及基礎舞蹈動作教學、形體練習、器械使用練習、球操動作教學等內容,使學員能夠將課本所學轉化為自身的運動熱情及運動技能。
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配備基礎教學、提升教學和選修課程三層次教學體系,最終能夠初步形成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結構。其中,我們更為關注學員在基礎教學階段對于藝術體操基本姿勢的掌握。教師應在前期將主要教學經歷傾注于學員對于基礎姿勢的學習和把握上,這將影響學員日后動作的協調程度和難易程度。這要求學員首先習得正確的身體姿態,將身體各個部位都調動起來,使動作富于技術和美感。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幫助學生掌握身體重心,減輕肌肉緊張部位,提高腰背的控制力和身體的平衡能力。藝術體操專業訓練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身體素質訓練,需要學員具有一定的柔韌度、平衡能力、身體協調能力等,彈跳、壓胸、劈叉、壓腳尖、仰頭等動作均需要身體肌肉的收縮與調節。
由于藝術體操是力與美、體育運動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因此,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除了要涉及運動理論、運動技能培養、動作指導等內容,還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節奏感等。同時應關注人體在音樂伴奏下脈搏、心率等機能的變化,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韻律感、節奏感和動作表現力的激發,還可以調動學員對藝術體操的學習熱情。
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目標是與基礎學科分布及基礎教學任務充分結合的,具體可分為基礎教學目標和發展目標,主要涉及學員參與、技能培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等內容。學員參與是指調動學員學習藝術體操的積極性,通過興趣的培養使其自覺地開展訓練任務,并有計劃地完成學習和訓練任務。技能培養則是主要目標,是通過科學地進行教學課程安排和教學結構設計,為學員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訓練空間,科學地進行藝術體操訓練。只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支撐學員進行艱苦的訓練,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改善運動心理狀態,增強自信心,克服壓力。社會適應性主要是指運動員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即在體育運動中應體現的競爭與合作、尊重與友好等體育道德,同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體育技能提升的同時,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文等知識。
更進一步而言,通過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幫助學員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獨立地制定適合自己身體特質的運動處方,同時發展自己的運動才能以達到競技水平。學員若能夠順利實現身體及心理的全面發展,提升訓練水準,提高教學品質,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學校和社區體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組織者,這即是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的教學目標。
通過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大綱并配以相應的教學設施,設計從基礎教學到提升教學,再配以選修型的環境課程,從而構建藝術體操專業基礎教學結構,以達到培養藝術體操專業學員身體發展、技能提升、心理素質等特質,為適應國家對于藝術體操專業的需求。
[1]謝琴,周平.1990-2000年我國藝術體操科學研究的特點與走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1):86-89.
[2]黃俊亞,關穎穎,謝瑩.對體育院(校)藝術體操教學適應社會市場需要改革的探討[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26(3):318-320.
[3]梁竹,梁樺.藝術體操競技化與藝術價值——新規則帶來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2002,28(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