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吉林石化工程學校)
中職生在進人高中階段,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可以順利就業,對語文等其他文化課不夠重視,因而學習積極性低,語文學習更是不重視。中職學生大部分在中考中成績不理想,甚至是中考的失敗者。不僅文化基礎知識比較差,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現狀,迫使我們要不斷改進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中職語文的教學效果。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目前中職在校學生大多缺乏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習意志薄弱、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對未來自信心不足,成才愿望不強烈。具體表現在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堂上睡覺、玩手機、說話甚至逃課,不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類文娛活動等現象。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上課實在是很辛苦,甚至有時尊嚴也難以保證,教師對學生往往是抱怨、漠視、指責,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和諧、不友好。那么如何才能改善目前的師生關系現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呢?首先,在教學中要“眼中有學生”和“心中有學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還學生應有的權利與尊嚴,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向展開教學。盡管我們面對的學生有著諸多缺點甚或心智不健全,但他們的本質是純真的,都是待琢的璞玉,需要老師用寬容的心態去善待。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或專家學者,而是讓人人都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接受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成就自己。所以在面對學生時要調整心態,調整目標,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和心理期望值,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有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真誠對待、尊重每一個學生,努力營造出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每個學生創造平等的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的與教師、與同學進行平等的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才華,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我常常動態地處理教材,找準拓展課文主題的思考點,引導學生就課文的主題開拓其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學《向芨芨草道歉》一課時,如果就課文分析課文,把感情教育目標定位在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在生活中學會道歉,把技能目標定位在學習作者詩一般的語言特色上,這是遠遠不夠的,也是難以激活學生思維的。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通過讓同學們拓展分析“河南公安廳長為冤案向趙作海道歉”“沙朗為汶川地震的不當言論向中國人民道歉”“郭德綱為弟子毆打記者之事向民眾道歉”“劉德華為瞞婚向影迷道歉”“復旦大學獲救學生向烈士道歉”“肇事者的父親跪地向受害者家屬真誠道歉”“鐵道部發言人劉志勇就動車追尾事件向社會道歉”“三鹿奶粉事件公司副總裁向社會道歉”“德國總理勃蘭特為奧斯維辛集中營受害的猶太人道歉”等事件,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通過這一教學,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內容,開拓了課文的深度,也讓學生在討論中自覺地認識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是很普通的人,所以如果犯了點錯,那也是很正常的事。生活中,誰也避免不了傷害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盡管大多數傷害是無意的,但學會道歉和學會接受道歉,應該成為很重要的習慣。當道歉成為一種習慣,溝通無處不在。
教師要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以及專業課程的聯系,創設與職業工作相近的情境,幫助他們認識語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發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在參與中掌握學習方法,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由淺入深,有選擇的講授教材,降低難度,以基礎為主,且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來講,大致有五步:自學、討論、交流、導學、訓練,以學生的討論交流階段為主。約在20分鐘,使教堂變成真正的學堂。例如,在教學《燈》時,文中有一句“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就啟發學生思考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得出這句話說明人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即精神的追求。在分析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時,后讓學生思考人人都說瑪蒂爾德愛慕虛榮,因此毀了自己的人生,同學們覺得她性格中有沒有可取之處?讓我們來分正反方,來一個課堂大辯論,學生一個個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最終說出瑪蒂爾德身上的勤勞誠信是最大的優點,當災難來臨時,她選擇了面對,并和丈夫一道承擔了責任,通過十年的艱辛勞動,終于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這正是今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族須弘揚的精神。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語文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激勵、喚醒、鼓勵”。教學中教師要用生動形象有真情實感的語言走近學生,使其產生美的愉悅和心理;要用微笑走近學生,建立師生之間的心靈默契,使其走進豐富的情感世界;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從而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統一,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學中總是把時間留給學生,盡可能給他們提供鍛煉能力、展現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多發言、多演講,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項鏈》時,出乎意料的結局留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在課文學習結束之后,就讓學生自覺發言,復述故事情節,續寫故事的結尾,改寫主人翁的命運,充分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說話和聽話的能力,個性也得到了張揚。在語文口語交際和綜合實踐活動中,選用實例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與技巧的訓練,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口才和組織能力的平臺。例如,在教學《周恩來》一課時,其中有一個情節:一個美國記者的采訪。那個美國記者看見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便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完后說:“這不是一支普通的筆,是一個朝鮮朋友在戰場上得到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覺得很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當問及美國記者和周總理對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時,學生就回想起了中國抗美援朝的歷史,也把他們對答的言外之意準確地表達了出來。通過這樣的實例訓練,學生基本能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鍛煉了技能,使課堂的教與學有機的統一起來。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當前現實看,眾多學生基于入學時語文水平過低,“不會學”“學不會“是當前中職語文課教學的一大難題。因此,我們改革中職語文課程的設置、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我們思考的起點應該牢牢地建立在讓學生“學得會”的基礎上。只有我們呈現給學生的知識是學生學得會的,才能真正重新喚醒學生的自信,端正學習態度,修正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忱,我們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才有了希望的起點和騰飛的基礎。其次,中職語文課教給學生的知識還要是他們用得上的知識。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學習能力,是從根本上解決一線勞動者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適應職業演變的保證,是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用得上”的語文課,首先要滿足中職畢業生上崗的需要,即滿足中職生首次就業的需要,在現實崗位“用得上”。其次是滿足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為中職畢業生今后轉崗、晉升奠定基礎,在未來崗位“用得上”。具體而言,從中職學生現狀出發,應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提高他們掌握語文工具的能力,提高他們文化素養。同時,通過語文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立自強、勤勞質樸、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勇于進取、自主創業等高素質勞動者的優秀品格。
職業教育的辦學性質和教學要求,決定了在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以專業學科教學為主,語文等文化基礎學科教學為輔。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突顯職業特點,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服務功能,努力提高語文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切實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
[1]劉良慧.中職語文有效教學思考[J].廣西教育(職業教育),2011,(9).
[2]駱杰偉.讓語文教育在愛中茁壯成長[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5).
[3]毛萍鈺.論語文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途徑[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