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樣化是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內容、形式、路徑、載體、層次的多種多樣。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樣化是由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多元化和校企合作目標價值、利益訴求多樣化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發展戰略所決定的,創建校企合作多樣化模式的關鍵是構建校企合作的利益機制,構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關鍵是校企共同利益點的生成和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 利益機制
作者簡介:胡江水(1969-),男,江西進賢人,南昌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04-02
根據筆者對中知網16家常用國內外數據庫的精確檢索,發現“高職教育”和“經濟發展方式”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僅中知網一家網站2010年以“高職教育”為主題的記錄有9181條;以“校企合作”為主題的記錄有5300條;以“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題的記錄有24181條。但分別以“經濟發展方式與高職教育”為題名、關鍵詞、主題和全文,檢索時間為改革開放后33年,記錄均為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和國家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及發展階段性新特征而提出的一項國家戰略,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其培養人才、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根本職能和歷史使命,就必須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把高職教育和經濟發展方式聯系起來研究。
一、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樣化的內涵和必然性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樣化是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內容、形式、路徑、載體、層次多種多樣。多樣化不是碎片化,而是對立統一化,是學校企業不同利益主體在同一個核心價值觀引領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分擔、利益均沾,合作共贏、攜手并進、共同發展。
(一)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多元化和校企合作目標價值、利益訴求的多樣化決定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必然多樣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多元社會相對單元社會而言。所謂單元社會、多元社會的“元”,說到底是指價值主體。單元社會是指價值主體、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單一化的社會。多元社會是指價值主體、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多樣化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統一基礎上的多元社會。在多元社會條件下,價值主體、經濟主體、利益主體必然多元化,反映在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領域必然是合作主體的多元化。不同的具體合作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利益訴求,這就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必然多樣化。
(二)我國現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發展戰略決定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必然多樣化。高職教育適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既是我國當前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高職教育自身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規劃職業教育時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和國家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及發展階段性新特征而提出的一項國家戰略,是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戰略任務。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其培養人才、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根本職能和歷史使命,就必須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與升級,必然伴隨著企業的轉型、轉產及其觀念、設備、技術、管理、人才、產品等更新,這就必然使高職教育和企業面臨發展新機遇與新挑戰,這種情況勢必影響到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進程中,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和科技更重要。高職院校的科技、文化、人才資源相對本科院校而言不占優勢,但相對企業特別是市縣經濟中的中小企業來講具有明顯優勢。毫無疑問,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進程中,需要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管理創新、科技幫扶、產品研發、設備更新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而高職院校也能夠在這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就必然為校企合作提供新機遇、新內容、新形式、新路徑,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樣化也因此成為歷史的必然。
(三)改革開放以來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已呈多樣化發展趨勢。在我國,高職教育一開始就強調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巨大成績,積累了許多校企合作的寶貴經驗,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從合作實體或平臺看,主要有實驗室、工作室、實習廠、實習基地、創業園區、科技孵化園區等;從合作形式上看,主要有成果轉讓、項目委托、合作開發等;從合作載體上看,主要有人才培養合作、科技合作、產業鏈條合作等;從投資主體看,主要有學校獨資制、企業獨資制、校企合作制、混合股份制等;從辦學或人才培養模式上看,主要有訂單式、X+Y式、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式”等。以上模式都來自于實踐,并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形勢下,可以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完善和創新。美國的社區學院、企業研發工作學院化,國內的職業教育集團化、創業園區等校企合作新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
二、 創建校企合作多樣化模式的關鍵是構建校企合作的利益機制
(一)構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前提是確定利益主體的合法身份。利益機制的基本要素是利益主體、利益客體、利益介體,其中,利益主體是決定性因素。在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構成中,學校和企業是基本利益主體。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和企業均是法人,他們的利益主體身份是明確的?,F在的問題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各自的法人資格是明確的,但許多校企合作的經濟實體,比如多元投資主體共同投資的學生創業園、學生實訓實習基地、校辦企業等,其法人代表和利益主體身份不很明確,有的甚至很不明確,這就勢必影響校企合作的后續投入,繼而影響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關鍵是打造校企合作利益鏈。利益是建立在物質文化需要基礎上的社會關系,或者說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物質文化需要與滿足的關系。利益的本質在于需要與滿足的關系,有需要就會有利益。利益是人類永恒范疇,人類一切活動歸根結底是實現和發展利益的活動。馬克思說:“人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1]“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盵3]利益是社會的奠基石,社會活動歸根結底是實現和發展利益的活動。校企合作無論是作為一種教育活動,還是作為一種企業行為,同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一樣,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發展學校和企業的利益。因此,構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關鍵是確立校企合作利益鏈。利益鏈的實質是利益關系,確立校企合作利益鏈實質是明確合作主體的利益份額及其分配關系。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原理,確立主體的利益份額及其分配關系實質是明確校企主體的合作權利與義務,這種合作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一旦確立,必須制度化,物化。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關系有的明確,有的不很明確,甚至很不明確。實踐證明:凡是校企合作中利益關系清楚的,合作機制運行就比較靈活,合作效益就比較明顯;凡是利益關系不明確的,合作的具體性、有效性就不強。
(三)構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重點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約束機制。利益是基礎,約束機制是保證。為了確保校企合作的規范型、計劃性和持久性,校企合作必須有約束機制。約束機制主要有制度、合同、協議等構成。通常情況下,校企合作都會簽訂合同、協議,并依照合同和協議履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現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約束機制的覆蓋面比較窄,校企合作的許多行為如后續投入等成為約束盲區,這是造成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缺乏長效性,許多約束條款都是臨時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當然,一次性、臨時性的合作也是必要的,但長期的穩定的合作更重要。三是約束機制的制度體系不健全,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采用合同、協議的形式,缺失制度層面的約束,校企合作的利益機制沒有進入學校和企業的章程、制度,這是導致校企合作模式單一、不可持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校企合作利益機制不健全的主要表現。為此,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于改進。一是擴大約束機制的覆蓋面,校企合作到哪里,約束機制就覆蓋到哪里。二是完善制度體系,校企合作一定要納入章程等學校、企業基本制度。
三、 校企合作利益機制健康運行的關鍵是校企共同利益點的生成和發展
(一)引領、服務和促進產業發展及升級換代。產業發展及升級換代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適應這一轉變,高職教育在培養職業性、技能型高級人才和發展職業性、應用性專業方面必須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必須在市縣經濟、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發展中,發揮科技與文化方面的引領和服務作用。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確立職業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二是專業建設上必須依據國家產業政策,適應產業發展及升級換代要求,重點發展職業性、應用性專業。
(二)引領、服務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應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發展及升級換代,必然要求企業加快技術創新。企業作為生產與經營實體,普遍缺失技術創新資源,尤其是市縣經濟中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十分緊缺。本科院校、國家和省重點院校的服務定位是國家和省市重點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在引領、服務和促進市縣經濟中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從國家高職示范院校等高職院校一些成功做法來看,校企合作在引領、服務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找準合作單位,主要面向當地的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二是確定技術創新主攻方向,主要是根據學院和企業的資源優勢互補性確定合作項目和內容,比如,一些高職院校與當地企業聯合實施傳統機床改裝為數控機床項目,很好地發揮了高職院校在企業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的引領、服務和促進作用。
(三)強農惠農,解決“三農”問題。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不僅事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三農”這一塊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落實這些重要精神,完成這些重要任務,不僅是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歷史責任,而且也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的用武之地,因為在這里容易找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點。比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等,這不僅使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面臨無限商機,同時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許多新機遇,抓住這些機遇,就可能把校企合作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新的廣度和新的境界。
此外,解決就業創業等民生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領域,都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工作著力點,也是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生成點,在這些利益生長點上容易形成和完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機制,推動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