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 胡瀾 敬媛媛
摘 要:本文通過對四川省5所不同類別院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及需求情況的大樣本調查,共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20份。了解了當前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及需求情況,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網絡;時間;需求
馬斯洛曾經指出:“我們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的淪喪;這種危險狀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嚴重;關于這種狀況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描述,諸如頹廢、道德淪喪、抑郁、失落、空虛、絕望、缺乏值得信仰和值得為之奉獻的東西,等等。”在網絡時代這一特定背景下,如何面對與處理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的關系,已經成為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的突出問題。為了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分析網絡使用行為與網絡依賴的關系,2011年3月—12月,我們開展了《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的調查活動,本文主要就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及需求(目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資料和方法
1.資料來源
2012年3月—12月,我們在四川大學、川北醫學院、西華師范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5所院校作了關于《四川高校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調查》,共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20份,回收率為93%。
2.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性別:男性1709人,占45.94%;女性1960人,占52.69%;其余未填。(2)獨生子女:是獨生子女的1774人,占47.69%;不是獨生子女的1846人,占49.62%;其余未填。(3)生源地:來源于大城市的586人,占15.75%;來源于中小城市的979人,占26.32%;來源于鄉鎮農村的2134人,占57.37%;其余未填。(4)所學專業學科類別:哲學65人,占1.75%;經濟學504人,占13.55%;法學308人,占8.27%;教育學187人,占5.03%;文學253人,占6.80%;理學295人,占7.93%;工學363人,占9.76%;醫學1105人,占29.70%;管理學254人,占6.83%;農學87人,占2.34%;其他專業299人,占8.04%。(5)所在年級:一年級1253人,占33.68%;二年級1191人,占32.02%;三年級645人,占17.34%;四年級及以上505人,占13.57%;未填126人,占3.39%。(6)政治面貌: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821人,占22.07%;共青團員2587人,占69.54%;普通群眾103人,占2.77%;未填209人,占5.62%。
3.調查與統計方法
主要以問卷方式進行,采用面對面問卷調查、小組訪談和個人訪談。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利用Excel進行頻數分析,列出表格,并繪制成圖表。在本文中,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全部改為文字敘述。
二、調查結果
1.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狀況
(1)網齡:小于1年155人,占4.17%;1到3年1783人,占47.93%;3到5年1450人,占38.98%;大于5年321人,占8.63%;未填11人,占0.29%。(2)最常上網地點:寢室個人電腦1130人,占30.38%;網吧1489人,占40.03%;學校機房754人,占20.26%;手機321人,占8.63%;其他地點14人,占0.38%;未填12人,占0.32%。(3)上網頻率:每周上網一次291人,占7.82%;每天上網548人,占14.73%;每周2-3次1162人,占31.24%;每周4-5次1687人,占45.35%;未填32人,占0.86%。(4)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小于1小時1174人,占31.56%;1-3小時1427人,占38.36%;3-5小時411人,占11.05%;大于5小時311人,占8.36%;未填397人,占10.67%。(5)對上網時間的控制:能控制2546人,占68.44%;大多數時間知道適可而止857人,占23.04%;偶爾可控制206人,占5.54%;不能控制110人,占2.95%;未填1人,占0.03%。(6)是否發現自己上網的時間比原來打算的時間要長:沒有29人,占0.78%;偶爾601人,占16.16%;時常549人,占14.76%;總是2541人,占68.31%。(7)因為在網上花費太多時間以至于忘記了原本計劃的:沒有623人,占16.75%;偶爾2217人,占59.59%;時常518人,占13.93%;總是358人,占9.62%;未填4人,占0.11%。(8)熬夜上網:不會29人,占0.78%;偶爾2789人,占74.97%;時常547人,占14.71%;總是342人,占9.19%;未填13人,占0.35%。(9)上課時間上網的經歷:經常有291人,占7.82%;偶爾有3125人,占84.01%;沒有217人,占5.83%;未填87人,占2.34%。(10)身邊的什么人對網絡生活提過建議(多選):家人2689人,朋友150人,老師325人,同學63人。(11)感覺自己是否依賴網絡:從不113人,占3.04%;偶爾2375人,占63.84%;經常1231人,占33.09%;1人未填。
2.大學生網絡需求(目的)狀況
(1)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自由1157人,占31.10%;免費20人,占0.54%;平等1795人,占48.25%;效率678人,占18.23%;交互52人,占1.40%;未填18人,占0.48%。(2)獲取信息最常用的途徑是:報紙268人,占7.20%;電視324人,占8.71%;廣播1人,占0.03%;網絡3114人,占83.71%;未填13人,占0.35%。(3)上網的原因:查找資料856人,占23.01%;與人交流529人,占14.22%;娛樂放松1021人,占27.45%;消磨時間1256人,占33.76%;其他58人,占1.56%。(4)解決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首先想到(選A答案的回答下面第5題,其他答案回答下面第6題):利用網絡獲取解決辦法(A答案)352人,占9.46%;向教師請教58人,占1.56%;向朋友、同學請教1411人,占37.93%;向家人請教1697人,占45.62%;未填202人,占5.43%。(5)選擇用網絡解決問題的原因是:方便快捷324人,占92.05%;信息豐富27人,占7.67%;信息權威及其他1人,占0.28%。(6)不選用網絡解決問題的原因是:虛假信息多893人,占28.21%;對個人實際問題缺乏針對性2123人,占67.06%;解決問題的滯后性147人,占4.64%;其他3人,占0.09%。(7)最常使用的四個網絡功能:與熟人聊天210人,瀏覽新聞589人,檢索信息678人,多媒體娛樂、網絡游戲1824人,交友563人,收發電子郵件3588人,軟件服務2345人,網上教育82人,發表見解652人,個人主頁761人,網上購物1548人。(8)上網聊天的目的(多選):交流感受1346人,釋放學習生活壓力963人,結交朋友879人,打發無聊時光2115人,探討學習569人,其他58人。(9)網上購物的原因(多選):過程方便快捷1542人,價格實惠2966人,商品種類多樣1421人,時尚新穎895人,出于好奇有趣259人,尋找稀有商品254人,其他368人。(10)獲取學習資料的主要方式是:圖書館查詢623人,占16.75%;由師長提供57人,占1.53%;書店購買268人,占7.20%;網絡下載2259人,占60.73%;其他394人,占10.59%;未填119人,占3.20%。(11)網絡帶給您學習的影響(多選):網絡能接觸更多的學習資源、擴大了知識范圍3244人,讓學習更輕松、更生動、更有興趣2965人,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3521人,網絡讓我更好地完成作業529人,網絡讓我更有效地組織學習生活1083人。(12)如何看待網絡上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內容豐富,能滿足各方面的學習需求2001人,占53.79%;網絡上提供的學習內容較為一般1422人,占38.23%;內容不好128人,占3.44%;未填169人,占4.54%。(13)如何看待網絡學習的效果:效果很好851人,占22.88%;效果一般2311人,占62.12%;不能達到學習目的549人,占14.76%;未填9人,占0.24%。(14)對圖書館數據庫:經常使用511人,占13.74%;偶爾使用1357人,占36.48%;聽說過沒有使用1826人,占49.09%;沒有聽說過2人,占0.05%;未填24人,占0.64%。(15)怎樣的校園網是您最愿意接受的:有利于學習的網站1154人,占31.02%;娛樂站點多一點571人,占15.35%;有利于同學交流網站1993人,占53.58%;未填2人,占0.05%。
三、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它正在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并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網絡的優勢已凸顯:獲取信息更自由、快捷、平等;功能更強大,學習、娛樂、交友、購物等已融入了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互聯網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感,它像酗酒、吸毒和賭博等不良嗜好一樣,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破壞性影響。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網絡成癮中心創始人金伯利·揚博士認為:網絡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現實性特征是導致網癮的重要原因;在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用符號來代替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符號面具下自由地進行獲取信息和交友等活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交友、購物、旅游等活動;虛擬生存具有去抑制性的特點,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可以自由發泄現實生存的壓力與情緒,不必有任何的顧忌,從而獲得心理釋放和獲取安慰;并且,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可以實現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理想和愿望,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的目的。所以,在虛擬生存諸多優勢和強大的魅力下,大學生容易沉溺其中不識歸途,將本是作為人類超越自身的生存方式變為統治自己的力量。
本次調查顯示:超過75%的大學生每周上網頻率超過2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學生上網時間在1-5個小時,且實際上網時間比原計劃時間長;超過80%的大學生有個因為上網時間太長而忘記原來計劃的經歷;超過90%的大學生有過熬夜上網和上課時間上網的經歷。他們知道上網并非出于迫切的信息需要或者現實生活需要,也知道過度迷戀網絡對自身的負面影響,但是無法抵擋和抗拒網絡的吸引力,于是在不斷控制中又不斷宣告控制的失敗。以上結果提示:當代大學生上網頻率高、時間長,且很多大學生因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的上網行為而出現熬夜上網、上課時間上網等情況,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正常生活學習的主要因素。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上網的原因,通過其網絡需求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虛擬生存的特點與優勢吸引大學生沉浸其中;二是現實生存的壓力、限制以及不如意使大學生訴諸虛擬生存;三是個體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力差也是導致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將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社會支持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缺少社會支持的大學生,其網絡成癮傾向往往較高。網絡成癮傾向較高的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往往不盡如人意。社會支持的缺失,可能讓這些大學生更多地從網絡中尋求補償,從而造成其網絡成癮傾向進一步加深的惡性循環。因此為有效預防大學生網絡成癮,需要重視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而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地點也集中在校園內的機房、網吧和寢室。校園網是目前在校大學生最普遍的接觸網絡的方式,因此,大學的相關部門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是約束大學生網絡行為最有效的方式。
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作用,特別是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網絡成癮傾向者與非網絡成癮傾向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網絡成癮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顯現出更少的情感溫暖、理解,更高的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可能是導致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的重要原因。而中國,父母有更大的傾向性不把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作為他們的私有物和附屬品,從而對子女進行有更明顯的操縱、控制和懲罰行為;同時,中國父母更注重用嚴厲的管教培養孩子的順從、孝敬等良好的品德,更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養子女,這樣減少了他們適應社會的機會,助長了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和對陌生環境的恐怖,限制其自我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樹立。而低自尊、焦慮、抑郁、自我效能較低、缺乏動機、尋求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退縮等消極的人格特點正是導致大學生發生網絡行為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顯示,具有一些特殊人格特點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吸引和影響。例如,有研究發現網絡成癮患者往往具有喜歡獨處、敏感,喜歡抽象思維、警覺,不愿服從社會規范等特點。還有人發現,不同的人格特質,對網上信息的偏好選擇也不一樣。例如,喜歡刺激類內容的大學生的人格類型與恃強性、敢為性、幻想性、憂慮性呈顯著正相關,與樂群性、穩定性呈顯著負相關。由此可見:改善大學生網絡行為問題的核心,應為要求個體加強自律,更好地管理自己。但是,個體一旦陷入網絡無法自拔,自律和自我約束是很難執行的,這就需要給他們更多的幫助和關心,采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勵他們跳出網絡,回到現實生活,解決困擾他們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在治療中找回健康人的心態,正確地理解和期望生活。
參考文獻
[1] 江楠楠,顧海根.大學生上網行為、態度和 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1).
[2] 鹿鳴.新的網絡疾病:網絡成癮癥[J].社會, 2000(6).
[3] 崔麗娟,劉琳.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性發展 的影響[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5(2).
[4] 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 研究[J].中國成人醫學科學,2003(3).
[5]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etal.Internet paradox:Asocialtechnologythatre-ducessocia landinvolvement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 [J].AmericanPsychologist,1998(9).
[6] Jesso.疏離感量表[C],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 [M].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
[7] 傅晉斌.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自我效能 感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 學研究生學報,2009(1).
[8] 江楠楠,郭培芳.國外對因特網成癮障礙的 研究[J].心理科學,2003(1).
[9] 林絢暉.網絡成癮現象研究概述[J].中國 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
[10]宋珺,楊鳳池.北京市大學生與中學生網絡 成癮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 醫學,2007(7).
[基金項目:2012年度四川省網絡文化研究中心項目(WLWH12-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川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