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德
摘 要:在研究了農村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對西部農村公路建成后,在管理與養護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西部農村現行管理養護存在的弊端,總結分析了創新性的政策與措施。在戰略策略的指導下,有效將西部農村公路在建設中涉及核心部分的融資渠道、環境保護與建成后的養護管理有機結合為一整體,形成系統工程,為有效促進西部農村公路建設與管理走向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路,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
關鍵詞: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
1 農村公路政策
“十一五”農村公路規劃和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農村公路規劃和建設與城鎮化建設相配套的原則;農村公路規劃和建設與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相適應的原則;農村公路在區域間基本實現平衡發展的原則;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村居民全面發展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則。本著上述原則,到“十一五”末(2010年),農村公路建設應實現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初步形成覆蓋農村地區的結構合理的農村公路網,農村公路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狀況得到基本改善,農村公路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出行提供便捷、快速、經濟、可靠的運輸通道。農村公路建設實行“政府投資作為引導、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元化投資政策,縣級人民政府是農村公路建設的責任主體,負責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籌措,國家和省、市按標準給予補助。
2 科學規劃農村公路,選用適當技術標準和要求
(1)不同縱坡坡度的最大坡長。當新建公路越嶺路線連續上坡(下坡)路段平均縱坡大于6%時,應在不長于2km處,設較平緩的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不應大于3%,長度不小于40m。
(2)路面類型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地產材料和工程投資等情況確定。季節性的寬淺河流、泥石流路段可修建過水路面;山勢險峻、急彎、陡坡路段宜采用砂石或其它摩阻系數大的路面;通過村鎮的路段一般應采用水泥或瀝青路面。
(3)村鎮行人密集區橋梁宜設置人行道,寬度不宜小于0.75m。
(4)受限路段設計速度可采用l5km/h,回頭曲線路段設計速度可采用10km/h;不同設計速度相鄰路段,設計速度差不應大于20km/h。受限路段凈高不應低于3.5m。受限路段停車視距不應小于15m,會車視距不應小于30m,超車視距不應小于80m。
3 農村公路建設管理策略
(1)落實項目業主負責制。按照農村公路的管理、養護權屬關系而確定,即原則上誰管理、養護誰當業主。在實際項目實施過程中,鄉道、村道通常由鄉鎮政府承擔項目業主職責,而鄉鎮政府不具備相關組織管理實施能力時,可聯合縣交通主管部門成立工程指揮部的方式履行農村公路建設的項目業主職責,同時受上一級交通主管部門和縣政府的指導和監督。
(2)全面實行招投標。農村公路往往里程較短、工程投資額少、點多面廣且分散、技術等級不高、路面質量要求較高、施工技術難度不大、工期短及道路建成后,養護資金相對匱乏、養護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相對不足等特點,針對其特點要求選擇優良施工單位尤其重要。首先,成立農村公路招投標領導小組,規范農村公路建設公開招投標行為,同時,建立一套規范性工作條列及相應的工作管理機制,特別對工程質量驗收、資金支付等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根據每條公路的具體情況,在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配備等方面制訂相應的規定,確保施工隊伍中標后能按期保質保量地完成既定施工任務。最后,針對農村公路建設特點,通過公開或邀請招標方式確定工程造價合理、施工組織、工期、企業信譽、施工業績等指標優良的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根據合同實施管理。
(3)接受群眾監督,推行社會監理,加強行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工程項目的質量控制體系一般采用“企業自檢、社會監理、政府監督”的方式。但農村公路項目的基本特點是建設規模小、投資額少、等級低等,而且相對分散,受外界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管理起來比較難,建議農村公路的質量控制體系采用“企業自檢、社會監理、政府監督、義務監督”的方式。
由鄉鎮作為項目業主的農村公路,由縣交通主管部門組織鄉鎮政府及其交通管理站、行政村村委等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掌握保證公路建設質量的簡單、基本的知識,同時發動公路沿線群眾對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義務監督,從而保證農村公路建設質量。
針對農村公路的特點,實行分片分區進行集中監理,捆綁多個項目通盤考慮,引入社會監理模式。通過監理招標,選擇資質、聲譽良好,費用合理的監理公司,成立監理中心,對農村公路實施全程的質量控制、進度控制、費用控制、合同管理。杜絕“豆腐渣”工程,嚴格控制工程費用,確保按時完工、交付使用。
4 西部農村公路建設與生態可持續性戰略措施
西部農村公路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村的收入,加速西部農村的城鎮化效應,縮小東部與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建設小康社會,但西部農村公路的建設,不能一味為了經濟的發展,以犧牲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代價。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能源資源的節約,加大對節能環保的投入,重點是水、大氣及土壤等污染防治,建立可持續的西部經濟發展”因此西部農村公路建設必然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相聯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水利部于1998年5月批準發布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對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技施設計階段三方面做了要求。
5 西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前西部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依然以計劃經濟為主,養護管理的負責部門為交通部,具體實施負責部門為當地主管部門,實際情況是當地政府并沒有真正承擔起養護管理的責任與義務,這種落后管理體制己經成為制約西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發展。因此,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快和完善西部落后地區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西部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協調發展的新體制,實現公路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特別重要與緊迫。
(1)明確責、權制度。農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養”,要徹底改變西部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的落后體制的現狀,首先國家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重要性,從制度上制訂“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措施,形成建養共建的配套雙體制。在對農村公路行政管理舊體制進行改革時,要結合西部農村當地實際情況,從法規上合理界定公路各管理層次的權力,明確責權,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形成事權統一、監督有力及協調一致的西部農村公路高效、科學的養護管理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西部農村公路的區域特點與性質決定了公路的養護管理資金要以政府投資為主,充分體現政府公共服務的義務與責任,其它投資為輔的投資渠道。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東部沿海地區優先享受國家政策,以犧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代價的情況下,率先發展起來,拉大東西部經濟差距。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就是為了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讓西部也要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因此,中央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貧窮、落后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公路建設投資,在解決通達的情況下,兼顧公路的養護與管理。
參考文獻
[1]滕宏偉.東部農村公路建設對西部的啟迪.綜合運輸[J].2007(l):32-35.
[2]蔣勁松.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