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龍飛 溫志強
摘要:本文以食品安全監管消費環節中的餐飲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管為例,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分析了餐飲行業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并對加強餐飲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政府監管;信息不對稱;餐飲服務
餐飲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信息不對稱
1.政府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多部門聯合監管是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監管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同一食品、同一環節的監管職能被多個監管機構所分割,各個監管機構職能范圍間出現重復交叉的現象。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包括食品安全監管上下級部門之間和同級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上下級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政府日益增長的信息需要與財政部門預算之間的矛盾。由于信息的供給成本較高,地方職能部門很難完全承擔,而國家的預算有限,各地區政府的信息化不能馬上實現,于是就造成了信息的堵塞;二是各類指標的影響。”上級部門在對下級的考核中主要以各類指標是否達標作為考核依據,這樣一來下級部門為了達到上級規定的指標就有可能少報甚至虛報信息,造成信息的不對稱。此外還有同級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包括“政出多門”和“監管真空”。職能的交叉與重疊會造成各監管部門在相關文件的發布與實施中出現矛盾,因溝通協調不到位而造成的“監管真空”也會對食品安全管理產生消極影響。
2.政府與食品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餐飲服務消費環節政府與食品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監管者與餐飲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法律制定者與餐飲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目前我國高效的信息披露機制和制度比較缺乏,食品安全信息不能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在企業、消費者、政府監管機構之間流動,食品的安全信息不易被監管者獲得,或獲得信息的成本太高,造成監管者與食品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此外監管人員在履行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查處不法食品生產者時,可能會因為利益的誘惑而不認真履行職責,甚至以權謀私,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3.消費者與食品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根據購買者對商品質量信息的可獲得性可把商品分為三類,包括搜尋商品、經驗商品和信用商品。第一類是購買時通過觀察、掂量、觸摸就可知道商品特性的搜尋商品;第二類是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獲悉商品特性的經驗商品;第三類是購買之初基于相信產品的質量,就算使用之后也可能無法獲得商品全部特性信息的信用商品。食品具有搜尋商品、經驗商品和信用商品的三重特性,而造成消費者與食品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原因在于食品的信用品特性。由于受到自身知識水平和信息搜尋成本的限制,消費者很難確切了解食品的全部特性,更不用說辨別出食品的安全特性,即使消費者的健康受到了某種事物的危害,也可能會因為食源過多而不能找出罪魁禍首。餐飲服務環節的食品加工企業和銷售商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多數不愿意也不會向消費者披露食品相關信息。即使有企業愿意如實傳遞信息,也可能因為自身對食品信息的缺乏或者高昂的傳遞成本,食品相關安全信息還是不能準確無誤地傳遞到消費者那里。
4.監管部門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因為食品本身的特性,很多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在安全食品和有害食品之間就其區別和特定的內涵做出判斷,自然也無法得知眾多食品中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能將食品安全信息及時、有效、迅速地傳遞到消費者那里,如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危害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成分、添加劑等,消費者只能憑借感官認知、購買經驗或者有限的食品安全知識來購買商品,這樣一來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且往往是在事故發生和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損害之后,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才會被大部分消費者被動地了解。
加強餐飲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
1.變革分段監管模式,建立并完善權責一致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在今年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之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是以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多部門分段監管的“九龍治水”,這種模式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職責不清和權責不明的監管盲區,不僅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還會產生職能交叉和監管漏洞。在2013年3月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另一方面,為了明確責任,做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銜接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農業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將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等。統一監管后,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利用資源,盡量避免出現職能交叉和監管漏洞,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食品安全問題就此會完全解決。在機構調整之后還應該在協調監管任務和落實監管責任的前提下完善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整合檢測機構和加強相關技術隊伍的建設。
2.健全與餐飲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這部《食品安全法》與先前1995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相比有很多亮點,例如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監測制度、制定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明星代言問題食品要負連帶責任等。但是這畢竟是首次在食品安全領域制定的統一法律,面對當前食品安全的復雜形勢,也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地健全與完善。另一方面,部分餐飲服務行業的生產者敢肆無忌憚地生產有害食品危害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法》的處罰力度太輕,生產有害食品所產生的違法成本遠遠低于餐飲企業冒險生產所獲得的利潤,不能引起餐飲企業相關責任人的重視,監管效用得不到體現。因此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并不斷完善與餐飲服務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食品企業的違法成本,根據違法行為所造成后果的輕重給予不同程度的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而且要加大經濟處罰的力度。
3.加強對監管者本身的監管,強化責任意識
在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中,監管者既要行使監管權力,監管食品安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又要履行監管義務,按照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恪盡職守,做到清正廉潔,秉公執法。在現實生活中,因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分散在多個部門,相互之間又存在職能交叉和監管漏洞等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監管效率的提高,再加上監管過程中出現的執法不嚴以至違法違規行為使得食品安全隱患和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幾率大大提高。餐飲服務行業的食品安全監管屬于食品安全監管中消費環節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在行使自身權力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對其本身監管人員的執法行為進行監督,規范監管人員的行為,提高監管人員的素質,強化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大對收受賄賂監管人員的懲處力度,另一方面監管機構有義務依法保護食品安全利害關系人和消費者當事人的知情權、監督權和批評建議權。
4.加強對餐飲經營業主衛生意識與社會道德的培訓和教育,形成良好行業氛圍
監管機構通過宣傳、教育、培訓、考核等方法,向餐飲服務行業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普及餐飲行業食品安全相關的衛生知識、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先進經驗,不斷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和管理水平,在餐飲服務行業內形成良好的自律機制。如此一來,衛生監督部門便可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
5.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參與監督與維權意識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需要廣大消費者的知情和積極參與,新聞媒體在這時就要發揮他們的輿論監督作用。首先政府監管機構要對各類食品進行定期抽查,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市場上銷售食品的安全狀況,披露抽查結果不合格的食品企業以及公布抽樣達標企業的名單,履行好監管職責。接著新聞媒體如報紙、電視、網絡等就要配合監管機構做好政府所發布的食品安全信息的宣傳,出現各類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犯罪行為時及時曝光,讓公眾及時了解到最新的有關食品安全質量的信息。同時,新聞媒體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普及食品安全和食品疾病的相關知識,引導消費者在消費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石階平.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探索[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0,2(2).
[2]吳云霄,龍子午.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治理[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11,9(3).
[基金項目:天津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構建研究”(2012023)]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