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彥濤
摘 要:傳統的政治課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將重點難點分析透徹,教師成了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情境,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習興趣,增強情感體驗,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效率;情境
政治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時代性強,易變化,這就要求政治老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吸納新知識,在教學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此,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善于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通過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間,優化教學環節去吸引學生。
一、先聲奪人,做好導入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先賢的話明白無誤地告誡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學生之所以認為政治枯燥無味,原因在于政治教師沒有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學習目的與興趣相輔相成。因此,我始終牢牢抓住導入新課環節,從課堂開始就吸引住學生,來一個先聲奪人。
1.外圍材料的巧妙引入
外圍材料范疇廣泛,既可以是名人事跡,也可以是歌曲;既可以是漫畫,也可以是電影圖片。林林總總,只要是與教學主題有關,一切皆可以為我所用。它們形式新穎、形象生動,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我引入歌曲《愛我中華》;講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我播放“中國登月工程”,問詢學生登月工程涉及哪些聯系,讓學生各抒已見,這些緊扣教材的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哲學原理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
2.設置懸疑,激發探究
懸疑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能夠使探究新知識的認知活動變成他們的心理需求,使他們從思想上明辨是非,擺正觀點。其實一個小小的設疑就足以使學生對政治課欲罷不能了。講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我引入河北滄州石獅沉河的故事,設置種種懸疑:“石獅在哪里”“在上游”“在中游”“在下游”。學生各執己見,眾說紛紜。最終形成一致性意見,下河打撈。這樣簡單的道理最終由學生自己得出。
3.時事導入,關注熱點
電腦的普及,手機上網的流行,學生不再兩耳只聞窗外事,他們關注時事,關注熱點。以時事和熱點引入政治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更能夠體現政治的時效性,也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特點。講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我巧妙地引入習近平訪美、普京訪華,使學生把目光從狹窄的空間投向遼闊的世界,培養了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創設課堂問題情境
1.創設現實性問題課堂
利用發生在身邊的現實性事件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
發學生運用政治課所學的知識,認識到政治課的現實意義。在講授“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我利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來要求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
益,提高他們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筆者的一臺筆記本電腦在保修期內發生了電池損毀,我去電腦銷售店要求更換時遭到拒
絕,無奈我只得到消費者協會投訴。根據這件事,我讓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經營者、消協工作人員。每個角色的扮演者分別就這一事實陳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我引導學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問題,“當事人”的權益有沒有受到侵害?如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解決?最佳的解決辦法是什么?這堂課使學生意識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自覺地學法、守法、用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2.創設爭論話題
在講授“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時,我引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和克拉底魯“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讓學生就兩種觀點引起爭論,爭論性問題情境就創設出來
了。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探討得出了正確的看法。在講授“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我引用萊布尼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提出“世界上有沒有兩片不同的樹葉”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通過爭論懂得了辯證法。
3.創設生成性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促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倏忽而過的問題。要知道,課堂中隨時出現的生成性問題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途徑。
長期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表明,教師要科學地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具體實際,合理而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發生、發展的探究中去,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文學榮.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能力培養與提高.新華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