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劍
摘 要: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而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即生活的記錄,教學即生活的闡釋,閱讀即生活的體驗,作文即生活的再現。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
關鍵詞:生活情境;契機;因勢利導;課外實踐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能量
語文學習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學語文、學“活”的語文。利用教材中某些文章的某一場面、某一情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用來引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習興趣。
如: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時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小公雞和鴨子”語言、動作的語句,再聯系實際,啟發學生想象小公雞和小鴨子的神態與動作,然后進行分組表演。這樣緊扣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口語交際,學生就會不樂于說,而且大多數還會說得興趣盎然。
二、抓住生活契機,捕捉素材練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從對寫作的要求來看,強調作文教學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感受生活,體驗并及時抒發情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寫作契機,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及時練筆。
我在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就向學生提出了做生活有心人的口號,告訴學生無論是在校園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教學實踐中,我鼓勵學生以“記錄生活”的形式進行習作訓練,倡導生活中有什么就記什么,生活中發生了什么就錄下什么,生活是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的。要求學生的習作應記錄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學生的習作也是隨感而發、隨事而記,而不是將習作訓練機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課上。
如:拔河比賽后,我讓他們練習場面描寫;甲肝流行時,縣疾控中心為學生注射了甲肝疫苗,我就讓學生以此為話題寫作,有的將自己打針時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致入微;有的把對病魔的痛恨之情表達得淋漓酣暢;還有的對當時的打針場面作了生動逼真的描繪。要開家長會了,我就布置學生替班主任擬寫通知或給爸爸媽媽寫一封邀請信;由于寫作素材來自學生的生活,又抓住了靈感及時動筆,所以他們不但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來的文章精彩紛呈。
三、注重學以致用,及時因勢利導
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然后才能因勢利導,最優化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如:小學一年級在學習復韻母“ɑo”時,學生已經學了將近一個月的拼音,有一定的經驗。上課時,我拿出一本姓名為wúyùtāo的作業本請學生幫忙發本子,讓學生根據姓名的音節拼一拼。學生很快發現第三個音節還不會拼,但有的同學已經根據前兩個音節猜測第三個的發音。這時,我列舉出了班里的同學中有ɑo這個
復韻母的名字,并且告訴他們:“這個韻母在我們班級里使用最多,老師的姓名中也有,你們想認識一下嗎?”接著,我把ɑo寫在黑板上,并板書了“趙(Zhào)”。學生顯得有些激動,紛紛試讀,他們根據口語的發音自己讀準了ɑo。課后,我進行了抽測,發現一部分同學還認識了“趙”這個字。以上的情境設計之所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課上再現了學生學校生活的細節:想認識同學的名字;想得到機會發作業本;想了解自己名字的音節;想知道老師的名字。這個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讀出了ɑo的發音,感到拼音就在身邊,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利用課外實踐,激發“生活”能量
求知不應局限于課堂,還應聯系生活實際,將學生帶到大自然或社會課堂中,讓教學空間由教室延伸到課外、校外的活動中?!皽贤ㄕn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睂W生的學習僅憑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善于發掘,因為只要留心觀察,訓練的機會俯拾皆是。大街上、電視上、校園、教室、超市、車廂里……到處都會成為孩子們識字、學習知識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又如,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或性格特點搞一些手工制作,教師就可以利用勞動課或科技活動課,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然后再把整個過程具體地說一說。另外,定期舉行“我的發現”“故事接龍”“課前兩分鐘演講”等活動,都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正能量。
參考文獻:
龐善鳳.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
(9).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沭縣鄭山街道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