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杰
摘 要:質疑是學習知識的基礎,是創新的源泉。主動質疑不僅能夠體現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而且也反映了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就強調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有質疑,才會有新的發現,因此質疑是任何一項創新活動開始的根源。質疑是創新的前提。如果你從未質疑過任何問題,總是人云亦云,怎么會發現“新大陸”呢?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诂F代教育體制改革下,增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從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著手,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將其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植入課堂,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1.突破“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總是習慣采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教與學,現在可以通過師生角色轉換的策略,教師給學生下達課前預習的任務,讓學生自行思考,提出問題,在課堂上通過“學生提問、教師解答”的模式解決學生的疑問。這樣一來,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設疑,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也改良了學生思維散漫、不動腦筋的現象,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2.打破“老師說了算,教材不能變”的觀點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權威意識正在逐步變化。尤其是在歷史教材特殊性的背景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是樹立學生創新意識,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
口。因此教師不能讓學生形成“教材才是最正確的”思維模式,禁止學生提出質疑,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束縛。要不唯書、不唯上,讓學生在質疑和思考中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其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才能更好地達到我們的教學理想。
二、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
1.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儒家思想在認識上重視權威意識,而我國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質疑”的能力,教師必須具備民主精神,為學生營造民主與平等、嚴肅而愉悅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問,大膽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為學生提供“海闊憑魚躍”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徹底拋棄“不敢、不愿、不善”的心理。改變學生提問能力低,提出的問題重復單一的現象。教師要耐心、誠懇地解答學生的疑問,不能打擊學生的質疑積極性和自信心,不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幼稚、怪癖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或者干脆不回答,不應故意回避或轉移話題。教師也應當增強信心,樹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
2.激發學生質疑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向導。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有意激發學生發掘問題的靈感和意識。譬如,教師可以以熱門話題為誘因,發起討論,讓同學們在商議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引出多數學生都感興趣或可以產生共鳴的問題,來抓住學生的注意
力,從而激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教師也可從多角度闡述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發散性越強,涉及的知識就越多越廣,現象和問題自然而然也會迸發出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不能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應及時、認真地處理學生的疑惑,以免降低學生質疑的興趣。比如,某位教師在講述《鄭和下西洋》介紹鄭和這個人物時,提到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后來進宮當了太監,人們稱其為三寶太監,當老師接著講鄭和的歷史事跡時,有位同學舉手提出:老師,鄭和原名是“三保”,為什么當了太監后成了“三寶”呢?針對這一問題,老師首先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說:“名字并不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重點,我們還是看看鄭和做了什么偉大的事情吧……”教師的回答繞開了學生的問題,這不僅會讓學生為自己問的問題感到羞愧,同時也打擊了學生對知識探索的興趣,進而挫傷了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所以,在課堂上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不理睬或者敷衍了事,而是采用認真機智以及開放、民族的態度對待。如果遇到有異議的問題,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探討或者借助網絡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興趣。
三、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在不同階段進行質疑
在預習過程中要帶著思考的態度分析歷史事件的起因、經
過、結果及意義,主動思考,積極發現疑問,標注疑點,等待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如果老師沒有講解到,就單獨提問,讓老師解釋;在聽課的過程中,積極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學生也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認真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及時在課堂上提問,解決疑問;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邊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邊抱著再次質疑的態
度,反復思考,發現新疑問再提問、再解決,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發現使提出的問題得到解決,相信一定會比聽老師一遍一遍灌輸記得更快、更牢。學生也一定會收獲成功的喜悅,得到滿足感,從而增強自信心。比如,某教師在講述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后講述香港回歸時,有同學提出非常謬誤的問題:“老師,香港回歸時,其當時的經濟比大陸經濟繁榮的多,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英國殖民者?”針對學生的這一問題,顯然是錯誤的結論,老師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首先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你是怎么評價鴉片戰爭的?上節課我們所學的《南京條約》中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者意味著什么呢?香港島割讓對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哪些?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后,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迎刃而解。教師通過采用駁斥謬論的方法,不僅能夠達到對之前所學知識的復習,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問題。
2.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擦出更多明艷的火花。發現更多的具有差異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節時,學生對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了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并對事件的一些細節部分進行了發掘和質疑,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課堂氣氛很活躍,大家既了解了這一歷史事件,也總結出事件的意義。在這種形式下學生所獲得的對知識和見解的記憶尤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徹。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途徑也一改往日的沉悶形式,在新穎而活潑的氛圍中,更能讓同學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也便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一個人發現的問題必定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識為前提的,懂的少,疑問就少,懂得多,問題自然會隨之增加。教師可以增加課外鏈接,補充教材背景資料,從各方面充實學生的知識量,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了解來自各個方面的知識,才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另外,要經常整合知識點,總結、串聯與比較,這樣更容易發現內在聯系,從而出現連鎖質疑,也更有利于宏觀把握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也可采用因果質疑法、比較質疑法、逆向質疑法、多維發散質疑法等有效的質疑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要教學生善于提問,讓他們能抓住疑點,有針對性地提問,能“問在點子上”。不僅要增加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更要注重質量。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新課程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能使學生獲得歷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良好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創新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思想之一。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人們往往很難發現疑問或者質疑某些問題,那么,教師可以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古人曰:有疑者看到無疑,其意尤淺;無疑者看到有疑,其學方進。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提出質疑的思維方法——創新思維。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能發現不尋常的問題,提出的質疑才會趨向多樣化。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痹诮ㄔO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前提,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那么就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抓起,真
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保持學生質疑的特點,發揮主動質疑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善于質疑的人,不會盲目地服從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也更具創新精神。質疑能力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之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敢于質疑、易于質疑和善于質疑,不僅要教會他們質疑的方法,更要教會他們質疑的思維和能力。質疑是一種典型的自主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個人具備了創新精神和質疑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為國家的建設作出更有力的貢獻。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多發現、多嘗試新的策略來完成這項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林建平.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12).
[2]孫月芳.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2(21).
[3]劉振碧.從被動答疑到主動質疑:談教師引導學生質疑的策略[J].今日教育,2013(5).
[4]李香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質疑能力[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15).
(作者單位 安徽省永康市油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