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玲
摘要:新形勢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該學習方式的首要是“自主”,因而,每個問題的答案都帶有個人色彩。所以,很多問題的探究不可避免地就暴露出學生的一些品性。有的高尚,有的堪憂,這就給語文教師提出了嚴峻的問題,再怎么教學,也得重品行。
關鍵詞:自主;開放的探究;美德;健康發展;個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論是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評價的方式,都有助于這種探究方式的形成。這種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就是自主學習,然后才談得上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在有效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因此,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在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活動中,每個問題的答案都帶有“個人的色彩”,真是“百家爭鳴”,各具特色。學生有個性差異,探討一個問題,總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
比如在《陳太丘與友期》中,對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的問題進行探討時,有的學生認為元方不失禮,理由是友人“失約在先”,還對子罵父,對如此無禮之人就應以牙還牙,“入門不顧”。有的學生認為元方失禮,理由是友人“下車引之”,說明他已有悔過表現,得饒人處且饒人,不更表現你元方大度有修養嗎?針對上述兩種意見,我都給予了肯定。但在肯定之余,我也感到了學生心理、品質方面的隱憂,因為前者意見達80%之多,同意后者的寥寥無幾。同樣,在《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對林英子賴床不起,父親管教她,責打她一事,95%的學生指責父親,而對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做法難以理解。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說“文如其人”,在每次的語文達標測試卷中,更是“見卷知其人”。從一張張卷子中或多或少,總能暴露出學生的某些心理品質問題。比如學生的作文“我手抒我心”,有不少學生文中表露出來的,諸如對親情的漠視,自我為中心,生活情趣的匱乏,網絡游戲的迷戀等。當然主流是好的,可上述這些問題的暴露,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的嚴峻的挑戰。
我們的中學生個性張揚,他們有富足安康的成長環境,他們終將走向變革競爭的社會。他們個性強烈,強調自我,在學習、生活中維護自己的觀點,盯住他人的缺點咬住不放,卻無視自己的不足,自私心重。這在體現“雙贏”合作關系的大環境中怎能立得住腳?世界紛紛擾擾,要讓學生的靈魂不被紛擾,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創設美的自然環境,營造和諧家庭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引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加強品德修養,提高辨別是非榮辱的能力。
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他們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極強,學習探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一時的,但我們卻不能無視存在,只要我們重視,因勢利導,傾注愛心,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走上健康向上的成人成才之路,在未來的競爭中,他們必定會直掛云帆,闖出自己的一片燦爛的廣闊天地。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