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慧 廖基勝
【摘 要】隨著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進,高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也朝著如何突出其職業特性,如何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和適應社會的方向發展。將體育課程與信息技術、心理健康、職業就業課程有機的整合,不但可以調節現代社會對職業體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現實職業體育教育發展滯后的矛盾,更重要的提高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節了身心發展,發今后學生的就業、創業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職業導向;課程整合
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把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隨著高職院校快速發展,如何特色辦學,規模辦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辦學特色上,學校非常注重各專業課程的發展與改革。相對來說,體育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模式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改革力度不大,發展相對滯后。這與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課程標準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產生了新矛盾。如何在體育教育中根據學生專業類型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選擇能突出發展其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教學內容并傳授相關職業保健知識,就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體育發展新方向。
一、目前我國高職體育課程的發展現狀和與國外高職體育教育的差異
雖然我國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今后的發展,但是體育教育模式的不完善,使得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
(一)教學模式的固定化、結構化
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很多依然沿用傳統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有的體育課程雖然運用了新模式,如“1+1、1+2、3+1、1+1+1”等,但在實際教學中不靈活并刻意結構化。沒有意識到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任務,采用不同是教學內容與方法,表現為不管教什么都是統一模式,一用到底。學生上課依然表現為不主動,學習動機不高。
(二)課程設置相對單一,教學內容缺乏與職業相關的聯系性
體育課以大眾化的田徑、球類及體操項目為主,戶外運動和水上運動極少涉及。課程內容的極少更新,使學生缺乏新鮮感;再加上高中階段學生體育鍛煉機會較少,對體育認識也存在片面性導致運動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另外,授課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脫離,并無針對學生今后可能的就業崗位增加體能訓練或強調有效預防職業病的體育知識,使得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降低了學習動機。
(三)課外體育類社團類型和活動較少
相對與國外的體育社團或俱樂部的活躍,高等職業學校因為受到指導教師、場地、時間和經費和運動種類偏少的原因難以吸引同學加入。很多已經成立的體育社團或俱樂部也因管理不規范,校與校之間的交流與活動較少,流失了許多成員。
(四)體育場管、設施相對缺乏
盡管很多高等職業學校新建了體育場管,但場管數量和種類還是相對缺乏。因為多數學校因建設經費所限,往往只會建設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眾項目的運動場所并只配置,簡單的體育健身器材,并且數量有限。而場管建設又基本以露天為主,使得體育鍛煉受天氣影響較大。這樣就使得教師教學也只限于大眾運動,學生選擇有限,缺乏興趣。
(五)師資力量較薄弱
高等職業學校的體育老師基本來自各體育院校,在專業技術職務上以講師居多,科研能力較弱,受國外最新教育理念影響小,創新較少。在專業運動能力方面,國家和省隊退役的運動員較少,訓練方法上存在不夠前沿或帶隊能力不突出的問題。
二、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以職業為導向的目標進行課程的優化整合將打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現狀,突出職業特性。
在教學時融入職業技能特色、職業素養、職業保健、心理健康等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基本體育技能的同時,發展職業體能,拓展職業健康的內涵,真正做到以職業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終身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體育教育。
(一)信息技術與體育課程以職業導向為背景的整合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高等職院的體育教育帶有職業特色
體育教師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把職業特點融入到課程開發中,將職業需要與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教師應結合現代化生產工作的實際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三維動畫、視頻剪輯技術生動地展示出相關專業的職業特性,概述職業病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介紹最適合本專業的體育鍛煉方式。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如,對文科類性質的專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長期的伏案工作會對身體的形成怎樣的影響,怎樣通過運動和合理飲食來保持身體健康。通過教授舍賓、健美操、拳擊這類可以使上肢和頸部得到有效鍛煉的課程來增加學生的興趣。
(2)現代信息技術和體育課程的整合不但體現在常規課堂教學中,更體現在網絡教學中。通過網絡上豐富的共享資源,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的體育運動進行自我鍛煉,教師同樣可在網上進行指導與點評。這樣不僅彌補了課程設置單一化、課程課時和場地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體育視野,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如,利用“世界大學城”這一網絡平臺,體育老師通過課程資源建設,將最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通過資源共享傳達給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通過平臺相互切磋,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平臺促進交流,每位老師都能發揮所長。這大大緩解了有場地找不到指導教師,有教師指導又無場地鍛煉的尷尬局面。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還可以將志同道合的體育愛好者聯系起來,不但可以共享資源,還能邀請體育教師擔任社會指導員,不定期開展活動,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資源。每次活動后將制作后的視頻和圖片上傳到網絡空間既可以作為每次活動的總結,又可以作為下次活動的宣傳,以吸引更多的愛好者一起加入。
(二)職業就業與創業與體育課程的整合
(1)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將來的工作一般以技術型和服務型工作為主,長時間的重復勞動,會使他們感到身心疲憊,產生惰性,疏于鍛煉。高等職業院校的體育課程需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職業特性,增強其職業體能的培養和增強體育的娛樂成分,吸引他們主動參與,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2)針對學生專業素質要求特點和學生本身性格特征,開設相關體育課程,并通過講授如何通過鍛煉預防職業病的相關知識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機和鍛煉主動性。如對女生相對較多的英語專業、分析專業,開設形體課程,通過傳授基本禮儀知識,塑造良好的體型與姿態來加強她們堅持體育鍛煉的信心和決心。對化工、機械等男生較多的專業,開設各種球類課程,在增強他們體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其細心觀察,敏銳分析、果斷判斷的能力。對于男、女生相對均衡的專業,如營銷、信息等專業,開設交誼舞或廣場舞課程,讓他們真正融入集體,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他們彼此間不再冷漠,提升社交能力。
三、結論
總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也必須以職業為導向,將信息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與創業教育與學校體育教育有機整合起來,并加課外體育指導,讓學生真正認識體育,了解體育,愛好體育,行動起來,投入健身的行列。
參考文獻:
[1]范珣,突破傳統授課模式進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學校體育學,2012,2,(36-38).
[2]董鳳林,職業導向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3,14,(144-145).
[3]韋志輝,高職體育課程在就業導向下開展“三自主”教學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職教論壇),2013,3,(296-330).
[4]湯月琴,孫波,對國內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279-280).
[5]曾祥霖,張紹文,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層次和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6,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