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李雙奎 夏淼
摘要分析了寧夏生態移民工作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如移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問題。充分借鑒河南、貴州、福建和廣西等外省關于移民就業創業工作的經驗,為寧夏移民務工就業的發展提供幾點啟示。
關鍵詞移民;就業;寧夏生態移民;啟示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5-04878-02
Abstract The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in Ningxia ecological migration work were analyzed, such a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Henan, Guizhou, Fujian and Guangxi, several points of revelation for Ningxia immigrant work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mmigrant; Employment; Ningxia ecological migration; Revelation
“2011年寧夏生態移民工程全面啟動并制定了規劃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生態移民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計劃用 5年時間將西海固地區處于極度貧困的35萬人遷出以前的居住地,搬到近城、近水、便于生活發展的地區,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1]”寧夏實施的“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實踐,是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寧夏中南部地區35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民生工程。截至2013年10月,實現了中南部地區的19 704戶86 500人的成功安置。盡管移民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學習和借鑒區外省、區的工作經驗是提高寧夏移民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1各省(區)移民務工就業典型經驗和做法
1.1河南省的經驗與做法為了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省需搬遷安置農村移民16.2萬人,需要在鄭州等6個省轄市25個縣開工建設208個移民新村。河南省的創新點在于把生態移民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結合起來,把移民務工就業和推進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圍繞中心鄉(鎮)、中心村、產業基地集中安置,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配套商業、中藥材、設施農業、牛羊養殖等致富產業;大規模的組織勞務輸出和引進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有針對性的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打造勞務知名品牌,發展科技致富項目,投放小額貸款支持移民就業創業,加快移民增收致富步伐。
1.2貴州省的經驗與做法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長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帶,國土面積17.61萬km2,其中山地、丘陵占92.5%,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山區省份。長期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村貧困問題突出,且與生態環境問題、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相互交織,成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扶貧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貴州省結合本省的特色,把移民務工就業同產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同步推進,主要依托小城鎮和產業園區、工礦園區,著力打造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民族風情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引導和扶持生態移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商品經營、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認真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和扶持生態移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商品經營、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對移民給予“六個一”支持,即一套房子、一個門面(攤位)、一次培訓、一個孩子免費就讀職業學校、一個就業機會、一份社會保障,使更多有勞動能力的移民在城鎮和園區就地就近穩定就業。對于吸納一定比例生態移民穩定就業的企業,地方稅收和稅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適當減免。移民群眾中40~60歲的中老年勞動力,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促進就業,可提供60%公益性崗位用于生態移民就業。
1.3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驗與做法“廣西的生態移民主要是受喀斯特地貌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移民搬遷的主要是兩個最貧困的縣:都安和大化。[2]”廣西在實施中主要結合區位優勢,把勞務輸出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按照確立的“兩廣”扶貧協作關系,加強外向型勞務合作,實施勞務移民省外轉移工程。加強培訓資源整合和培訓投入力度,建設功能齊全、管理先進的規模化培訓基地,通過“用典型引領移民,靠移民培訓移民”的模式,形成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積累的資金引進、培訓就業“滾筒式”發展的全新格局。
1.4福建省的經驗與做法 福建省的移民搬遷主要是對地質災害點、江河源頭、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的群眾實施搬遷。移民務工就業特點是在移民務工就業方面,提前謀劃,先解決移民務工就業途徑,再進行搬遷安置。這是福建省的創新之舉。以特色種養作為突破口,實行規模化種養,支持經商、辦企業,引進企業加強務工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減少政府培訓費用支出。
2各省(區)移民就業工作對寧夏地區的啟示
2.1加強政府的宣傳和引導作用移民工作是政府行為,尤其對于安置方式而言,群眾更容易形成等、靠、要思想,這對于移民的就業和發展非常不利。政府一定要重視宣傳,采取多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全面宣傳生態移民政策,增強移民的知恩感恩意識,激發移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充分發揮移民脫貧致富的主體作用。同時,政府要通過鮮活事例,引導移民充分就業,解決他們從農民進入市民行列在思想意識、外在環境方面的障礙,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吸納、自主擇業的良好氛圍。
2.2加強因地制宜的產業培育各級黨委政府應在激發移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同時,積極幫助移民抓住特色、開發特色,找到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之路。發展要做好規劃、立足長遠、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讓移民有事可做,生活更好。
2.3加強勞務品牌打造促進勞務輸出 勞務輸出是企業吸納移民就業之外的一條好路子,既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情,也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它能使外出務工人員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轉變觀念,也能夠通過勞務輸出帶回新的理念和經驗,帶動一批人主動就業和創業。而打造勞務品牌是擴大勞務影響力、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提高勞務輸出效益必不可少的“綠卡”和名片。勞務品牌作為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核心和關鍵,應根據當地自然特色、人文環境、生活習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勞務輸轉狀況以及市場需求科學定位。目前,勞務輸出的競爭已經更多的成為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誰能早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誰就能在勞務市場上占得先機。
2.4加強各類培訓 移民群眾搬遷前居住偏僻,受居住環境影響,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科學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們不僅缺乏適應新環境的基本生活常識,對于就業也常常束手無策,加強培訓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但就業培訓應建立機制,重視中長期培訓,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培訓內容需有一定的專業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滿足就業需求。同時,積極探索政企、政校、校企合作模式,從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培訓過程、培訓質量和培訓結果都嚴格監督和考核,真正提高培訓效果,提高就業率。
3小結
生態移民工作任務繁重,是貧困地區值得重視的一大問題。筆者借鑒了河南、貴州、福建和廣西系外省相關的經驗,為寧夏移民務工就業的發展提供幾點啟示。
參考文獻
[1] 李淑萍.寧夏生態移民的經驗及啟示[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2,14(6):27.
[2] 賴檢發.廣西巖溶地區生態移民調查[J].西部大開發,2005(8):34.
[3]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寧夏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規劃提要 (2007年-2011年)的通知[Z].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08.
[4] BURCHELL B,SEHNBRUCH K,PIASNA A,et al.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and decent work: definitions, methodologies, and ongoing debates[J].Camb J Econ,2014,38: 459-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