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緊緊圍繞國家、省級技能大賽的相關項目要求,抓住國家改革創新示范校建設契機,合理制定方案,通過“五融合、五促進”,全面推進專業建設。
關鍵詞: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專業建設;“五融合 五促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1-0061-03
重視技能的培養是職業教育教學的主要特點。職業技能大賽一方面考量著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展示著職業院校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嫻熟的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也像杠桿一樣“撬動”了職業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和創新點。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多年的實踐,提出了“五融合、五促進”的理念,將提升技能訓練水平與推進品牌專業建設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了教學質量。
一、將技能大賽項目與專業建設
有機融合,促進專業群建設的不斷完善
職業學校技能大賽項目的設置源于企業的生產實際工作崗位需求,并以學生未來職業工作中的任務為載體,創設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在體驗職場崗位的過程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和技能。職業學校可以將技能大賽項目與專業內涵建設有機融合,促進專業群建設的不斷完善。
以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自動化工程系相關專業為例,該專業在積極開展技能大賽項目內涵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教育部專業設置和就業崗位有機結合的要求,將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控制技術方向有效對接電氣安裝與維修和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兩個項目,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方向有效對接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項目,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有效對接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和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項目,保證一個專業或專門化方向與一個或多個技能大賽項目有效對接,初步形成以電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群。
隨著機電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常州市“十二五”期間提出了“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到2015年實現銷售450億元”的目標。學校一方面開展區域經濟分析,另一方面將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電工電子類增加的機器人技術應用項目融合,及時調整思路,將工業機器人技術拓展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一個專門化方向,并將其納入國示范校建設的項目,使得專業群建設更加完善。
二、將技能大賽項目與基地建設
有機融合,促進實踐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
技能大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職業院校重視技能訓練,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工作任務導向,貼近企業一線實際”是職業技能大賽項目設置的一大特點,將技能大賽項目載體的實踐教學設備與實訓基地建設有機融合,將成為技能大賽成果普惠全體學生終級目標實現的基本保障。為此,學校采用日常教學使用的設備與技能大賽的設備統一、日常教學場所與技能集訓場所分開的方式,不斷添置競賽設備,全面提高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
近年來,學校自動化工程系添置了YL-158G型電氣安裝與維修實訓考核裝置、自動生產線(335B)、YL-156A型電氣安裝與維修實訓考核裝置、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實訓裝置、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235A)等,并在國示范項目建設和省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項目中合理規劃并建立“機器人創新工作室”、校企共建“FANUC應用中心”(對接機床裝調與維修項目)及“機器人應用技術”項目競賽裝置等,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設備,逐步形成普通學生4—5人一組在相關實訓室完成技能大賽項目課程的教學,優秀學生在集訓室完成強化訓練的格局,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技能大賽的輻射效應。
三、將技能大賽項目與課程改革
有機融合,促進模塊化課程的不斷開發
課程體系建設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的關鍵,構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有機結合的職教課程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技能大賽彰顯了職業教育“以項目為載體、工作任務引領、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理念,并將行業要求、行業規范標準融入專業教學。加強技能大賽項目研究,對原有技能教學項目進行改造、提煉,轉化為技能教學項目,具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校的技能教學更規范、更有效,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實際需要的作用,也將使課程體系契合工學結合的要求。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以技能大賽項目為載體,通過專業崗位和技能大賽項目設置的調研分析、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和技能大賽項目任務分析、課程分析與《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分析及課程教學改革系列叢書》的內容審視,將課程改革和技能大賽項目任務分解有機結合,構建了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技能形成規律的模塊化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深化了課程改革。
(一)根據技能大賽項目任務綜合性的特點,合理分解形成單項技能
秉承單一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的規律,合理形成技能模塊,并將其融入相關的課程,重新設計、組織和序化相關教學內容,實現技能大賽成果向本專業教學領域轉化。如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項目涉及機械部件的安裝、電氣的安裝與調試、氣動系統的裝調、PLC編程與調試、機電設備的聯調等技能,通過開設鉗工訓練、電拖訓練、氣動技術、PLC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設備裝調等模塊,構建課程體系,實現了技能大賽項目課程和日常教學的有機融合。
(二)以技能大賽項目課程相關內容為重點,開展課程和資源建設
如將《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分析及課程教學改革系列叢書》中的《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以及《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的教學項目作為必修的綜合訓練模塊融入單獨開設的《機電設備裝調技術》與《電子裝接工藝與技術訓練》兩門專業技能課程中;分析整理多年來積累的“電氣安裝與維修”以及“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大賽項目的各類題型與解題方案,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原則,整合相關知識與技能,精心設計項目任務書,應用于《電氣控制工藝與技術訓練》與《單片機應用技術》等課程;以技能大賽項目設備為載體,以技能大賽核心技能依據及系列叢書為參考,開發項目化的校本教材;選擇與技能大賽項目課程對接的《電氣控制技術》《PLC應用技術》和《單片機應用技術》作為院、校級精品(優秀)的建設項目;選擇與技能大賽項目課程對接的課程建設國示范中的共享課程資源,不斷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
(三)引入技能大賽評價方式,完善多元評價體系
技能大賽的考核評價方式是按職業崗位評價標準對參賽選手的競賽成績進行評定,并按工作任務中的各知識與技能評價點制定評分細則。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只把自己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方法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如電工電子類項目技能大賽最后均有學生對所完成作品的自我分析過程,根據這一特點,技能訓練類課程實施時均增加了學生自我表達任務完成情況的環節,并將任務書的閱讀等內容融入評價指標,完善了多元評價體系。
四、將技能大賽項目與團隊建設
有機融合,促進專業教師能力不斷提升
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要素之一,而職業技能大賽是教師專業技能學習的“窗口”之一,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會接觸到很多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將技能大賽與教師的團隊建設有機融合,將全面提升專業教師的整體水平。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自動化工程系以技能大賽項目為抓手,以兩個教研室為單元,分別構建教學研究團隊,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目前,該系已逐步組建了電氣安裝與維修技能教學團隊、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技能教學團隊、電子產品裝接與調試技能教學團隊、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技能教學團隊等。其中,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技能教學團隊成為常州市“創優名師虞益龍工作室團隊”。工作室通過分工協作、集體研討,優勢互補,不斷提升自我,已成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教學團隊。
學校教學團隊圍繞技能大賽項目課程開展課題專項研究,如開展“可編程序控制器技術應用項目課程課例開發研究”“單片機技術課程資源建設研究”,將技能大賽的各種資源有效地應用于教學;圍繞技能大賽項目課程開展日常教學研究。如教研室以《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兩門技能大賽項目課程為抓手,通過對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分析及課程教學改革系列叢書的內容分析和實施方法的研究,提升了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圍繞技能大賽訓練方法的有效性開展研究,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如電氣自動化技術教研室教師開發了“電子技能競賽模塊化”“趣味化訓練系統”;廣泛應用于優才培養與專業社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將技能大賽項目與校級技能
競賽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十分重視技能大賽,將技能競賽納入教學常規工作,將校級技能大賽項目與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項目有效對接,通過每年舉辦的“國鈞杯”技能大賽,為學生打造了展現自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校園文化平臺;通過企業聯辦,將技能大賽與校企合作辦學相結合,密切了與行業的聯系,強化了專業教學服務社會需求的力度;各專業通過建立多層次專業技能社團,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通過多年的優勢積累,學校實現了技能大賽的全覆蓋,形成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專業建設水平得到了提高,畢業生普遍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