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通過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兩個維度的論述,使文章升華為一顆貯滿詩意和哲理的璀璨明珠。集體無意識的主客二元對立的立場,是導致文學接受過程中知音難覓現象產生的根源。但在“博觀”等層層遞進的合力作用下卻又達到了主體間性的境界,創作者與接受者、接受者與作品之間實現了情感的對話和哲思的交流。彼此成為心靈默契的知音,主客對立的關系演變為主體間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 《文心雕龍·知音》 主體性 主體間性
知音原指通曉音律,后演變為知己的意思。如《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譹?訛這里的“知音”就是擅長音律的把握和理解的意思。后來《列子·湯問》和《呂氏春秋·本味》中都有關于伯牙精通琴藝和鐘子期擅長聽琴的記載,伯牙用琴聲彈奏心中的高山和流水,鐘子期就能夠傾聽到伯牙心中的高山和流水,后來人們漸漸地把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所達成的默契關系稱贊為知音關系,并且渴望在人生有限的時光中遇見自己的知音。
《知音》中論述的“知音”顯然刻有先前“知己”意思的烙印,但要更具體一些,主要指文學接受過程中創作者與接受者以及接受者與作品之間達成的心靈默契關系。文章通過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兩個維度的闡述,指出在集體無意識主客二元對立的環境下,“貴古賤今”等因素導致了文學接受過程中知音難覓現象的產生。但是在“博觀”等層層遞進的合力作用下,創作者與接受者及接受者與作品之間又實現了心靈的對話、交流和溝通。主客對立的關系演變為平等交流和溝通的主體間的和諧關系,雙方實現了相互的認同和肯定,獲得了心靈默契的詩意享受。
一、知音難覓——個人主體性的畸形膨脹
人類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在認識和把握世界時,往往會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站在主客二元對立的立場上來對世界進行認知和評價,這種認知和評價又不自覺地和狹隘地以有用和無用為標準,擺脫不了塵世中是非功利關系的束縛。好像唯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彰顯人類的主體性,并且狂妄地認為只要人類運用理性就可以征服世界和宇宙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可以為自然任意立法。但是現實世界的經驗和教訓告誡人類:在主客對立的情境下,人類不可能全面的認識和把握世界,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危害性。《知音》中“貴古賤今”等因素,導致了文學接受過程中知音難覓現象的產生。實質上是個人主體性不斷膨脹的接受者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站在主客對立的立場上對作品和創作者進行了狹隘、片面的認識和評價。
(一)陌生化的作祟:貴古賤今
受陌生化或新鮮感的影響,人大都具有“貴古賤今”的傾向。“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譺?訛從前韓非子的《內外儲說》剛剛開始傳播,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剛剛寫成。秦始皇為不能見到韓非子、漢武帝為不能見到司馬相如都感到怨恨。后來二主都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才子,韓非子卻被秦王囚禁了起來,司馬相如受到了漢王的冷落,這是輕視同時代人的明顯表現。
“貴古賤今”自古以來是很多人的共同傾向,劉勰在這里舉出了秦皇漢武也“貴古賤今”的典型事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旨在說明像秦皇漢武這類見識高超的人都犯如此普遍性的錯誤,其他人也在所難免。人之所以會犯“貴古賤今”的錯誤,原因在于隨著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和新鮮感的漸漸淡化,自己在對同時代的人進行評價時,會不自覺地把他人僅僅當作一個客體來看待,個人主體性片面膨脹,實現不了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難以對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和評價。
(二)自戀情結:崇己抑人
人類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過分的推崇自己貶低別人的自戀情結,會導致個人主體性的極度膨脹,最終會走向唯我論或個人主義的極端。“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譻?訛意思是說,才華橫溢的班固和曹植推崇自己的同時貶低別人。之所以會出現“崇己抑人”的現象,就在于自己和他者處于一個對立的主客體關系當中。在這種不和諧的關系中,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不斷地升高,給予他者的評價卻是不斷地貶低。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立場,會導致“他人認同自己,自己就肯定他人;他人不認同自己,就給予他人犀利的嘲笑、反駁和批判”的現象產生。“崇己抑人”的極度自戀情結,阻礙了接受者對創作者和作品做出公正的判斷和評價。
(三)真假混淆:信偽迷真
個人主體性的不斷膨脹,往往會導致個體的盲目自信,犯一些荒誕的低級錯誤。“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者,樓護是也。”?譼?訛樓護的學問達不到評論創作者和文章的水平,卻盲目自信地進行評論,竟然把謬誤當成了真理,導致了貽笑大方的后果。
樓護之所以會犯這樣荒謬的錯誤,問題在于他過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自認為口才出眾,評論別人文章的才能也應當潛力無窮,結果導致真假混淆,淪為笑柄。立足于主客對立的基點上,個人的主體性得到過度彰顯,自主性和能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但個人往往又會陷入盲目自信的泥淖,犯一些低級和荒誕的錯誤。
(四)盲人摸象:知多偏好
全面地把握事物的信息,有利于我們對事物做出客觀、公平、公正的判斷和評價。“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園該。”?譽?訛文章十分復雜,質樸和華麗交織著,接受者往往又各有所愛,不能全面地認識、把握和評論文章。接受者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但是劉勰的用意不在于闡釋我們通常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觀點,而是旨在論述接受者過分放大個性化所導致的問題。
文章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接受者僅僅依賴自己的愛好對文章進行欣賞和品評,自我個性得到無限放大,共性卻被擠壓到一個邊緣化的小角落里,也就不可能充分挖掘出文章所蘊含著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在主客對立的環境中,主體性過度發展的接受者以自我為中心,文章和作者只是等待自己去以點代面加以認識的附屬物,結果只能導致“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endprint
(五)真諦和狹隘的交織:文情難鑒
文學作品是創作者在對人生擁有深刻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的結晶。經典高超的文學作品又往往是創作者“站在人生的制高點,在有限中創造無限,在瞬間中把握永恒”,向接受者傳達人生的真諦,但這種人生真諦并不是任何人輕易就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譾?訛具體的事物有形狀可以考察,都會發生這樣的謬誤;文章中抽象的思想感情不易鑒別的現象,也就不會讓人費解和難以接受了。
文情之所以難鑒,原因如下:一方面從創作者來看,為了把心中抽象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需要借助語言文字在瞬間和有限中進行藝術創作,追求永恒和無限的創作效果。這無疑增加了接受者理解和把握的難度。事實上,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是站在主客對立的基點上進行創作的,忽略了創作者與接受者及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對話,對接受者形成了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從接受者來看,文學素養參差不齊,且又局限于自己的狹隘天地當中,缺乏客觀、公平和全面的接受態度,習慣于帶著主客對立的隱形眼鏡去看待創作者和作品。總之,站在主客二分的陣地上,個人主體性不斷放大,創作者與接受者以及作品與接受者之間形成不了平等對話和溝通的和諧關系,導致了“文情難鑒”現象的產生。
(六)漂浮盛行:深廢淺售
膚淺的作品易于理解,比較關心讀者的興趣和愛好,具有巨大的受眾群體。深刻的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需要接受者反復地體會和咀嚼,擁有著少數的受眾群體。“然而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譿?訛擺脫不了世俗中欲望和利害關系束縛的接受者,往往會把深刻的作品拋棄掉,對膚淺的作品加以推崇。“深廢淺售”這一現象的發生也是根源于主客二分的對立關系,接受者判斷和評價作品的標準僅僅是:是否合乎世俗的是非功利關系。膚淺的作品迎合了接受者的興趣、利益和欲望等具有世俗利害關系的事物,深刻的作品注重對接受者精神的啟迪和靈魂的凈化。膚淺的作品很容易就成為物欲熏心的接受者追逐的香餑餑,深刻的作品卻鮮有問津。主體性畸形發展的接受者站在主客對立的立足點上,奔波于物質利益和感官享受的追逐,不能給予創作者和作品以客觀、公正和全面的評價,實現不了最終的心靈對話,體會不到詩意棲息的審美快感。
“貴古賤今”等因素導致文學接受過程中知音難覓現象的產生,接受者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站在主客二分的陣地上,個人主體性不斷膨脹,不能夠客觀、全面和公正地判斷和評價作品和創作者,這是知音難覓現象產生的根源。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主體間性的登場
劉勰并沒有停留在知音難覓的層面,而是進一步指出了文學接受過程中知音可遇的方法和途徑。在“博觀”等層層遞進的合力作用下,創作者與接受者及接受者與作品最終形成了心靈的情感共鳴和哲思共振,主客二元對立的關系轉化為主體間的和諧關系。
(一)博觀方能“有神”
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訛博覽群書之后方能擁有著廣闊的視野,才不會局限于自己的狹小天地里,成為一只井底之蛙。寫起文章來才能站在制高點上,創造出富有詩意和哲理的作品,仿佛有神靈在背后相助一樣。
劉勰早在杜甫出生之前,就在《知音》中寫下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園照之象,務先博觀。”?讁?訛演奏過上千首曲子之后,才能夠真正地懂得音樂。觀賞過上千把劍器之后,才能夠鑒別出真正的寶劍。接受者要想全面地把握文章,必須先從博觀開始。接受者博覽群書和大量實踐之后,擁有了開闊的視野和高超的見識,走出了那片狹隘、自私的小天地。為接受者后來在接受過程中,克服主客二分情境下個人主體性過度膨脹的局限性,達到主體間“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的境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六觀文章
常言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般用來“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輥?輮?訛。劉勰在文章中提出了“六觀”文章,“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輥?輯?訛所以想要考察文章中所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需要首先從六個方面來著手。一看文章的體裁安排,二看作品的文辭,三看文章的繼承和創新程度,四看文章表現手法的新奇和雅正,五看作品的用典,六看作品的聲律。
歷來學者們對“六觀”說眾說紛紜,一些學者認為是批評標準,一些學者認為是批評方法。結合文章的主旨是探索如何讓創作者和接受者及接受者與作品成為彼此的心靈知音這一思路,將“六觀”說解釋為從六個方面觀察和分析文章才是比較恰當的。從六個方面對文章進行全面的把握和分析,有利于克服主客對立處境下個人主體性過分凸顯的弊端,為達到主體間性的境界提供巨大推動力。
(三)情感共鳴:披文入情
內心情感的積淀是文學創作的源泉,作者運用藝術創作手法將這種情感蘊藏在作品當中,使作品成為一顆貯滿詩意的珍珠。“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輥?輰?訛創作者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涌動,因此接受者按照沿著波流尋找源頭的方法,通過作品的語言文字可以尋覓到作者抒發的情感。
語言文字作為創作者表達情感的載體,接受者在“博觀”和“六觀”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閱讀文字尋覓創作者的情感傾向,實現同作品和創作者的平等對話和交流,達到內心情感的共鳴。事實上,創作者和接受者及接受者和作品所達到的情感共鳴只是主體間性境界的一個較低層次,僅僅升華到了感性層面。
(四)理性的琢磨:見異和繹
“見異”和“繹”是由“披文入情”向“深識鑒奧”過渡的橋梁,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見異唯知音耳”接受者不人云亦云,能夠看到獨特之處才是創作者的知音。“書亦國華,繹方美”?輥?輲?訛。書籍作為國家的精華,需要接受者不斷地反復體會和咀嚼,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妙。endprint
在“博觀”、“六觀”和“披文入情”的基礎上,接受者對文章進行理性分析,在相同之處洞察出不同之處,充分發掘出文章的獨特閃光點,并對文章進行反復的咀嚼和琢磨,品味創作者折射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從而把主體間性推向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五)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深識鑒奧
如果把劉勰論述的主體間性比作一個步步升高的登山過程,那么“深識鑒奧”則達到了巔峰境界。“夫唯深識鑒奧,必歡然內懌,譬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輥?輳?訛只有見識深遠的人,才能鑒賞出作品中所蘊含著的奧妙,之后心中涌動著審美快感,好比春天里登臺,看到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動人、迷人景色之后的喜悅心情,也好比音樂和美味佳肴能留住過路客人一樣。這種審美快感的高峰體驗,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完美融合,達到了創作者與接受者及接受者與作品之間心靈的情感共鳴和哲思共振。
在“博觀”等層層遞進的關系鏈上,主體間性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和逐步顯現的過程,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逐漸演化為主體間的和諧關系。接受者與創作者之間形成了平等交流和對話的雙向互動,彼此之間傾聽和訴說著內心的思想和感情,互相肯定和認同對方,成為心靈的知音。而且文學作品也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主體,接受者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者在交談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
綜上所述,《知音》重點探討了文學創作者與接受者及作品與接受者如何成為彼此的心靈知音問題。文章通過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兩個維度的論述,指出在集體無意識的主客對立的環境下,“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知多偏好”“文情難鑒”“深廢淺售”造成了知音難覓現象的產生。但在“博觀”“六觀”“披情入文”“見異”“ 繹”和“深識鑒奧”等層層遞進的合力作用下,接受者與創作者及接受者與作品之間最終形成了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彼此傾聽和訴說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心心相印的知音關系。
戴圣:《禮記譯解》(下),中華書局出版社2001年版,第528頁。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439頁。
吳康舜等:《杜甫詩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
倪文杰:《形容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頁。
基金項目:本項目由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生學術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資助,重點項目,項目編號:yjsxscx2013-04 mdjnu
作 者:孫雪峰,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2011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