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春
摘 要:教育改革不斷的推進,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去親近生活,把生活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主要從小學數學教學入手,分析小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在生活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再強調要有效地將數學課堂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倡學生將數學回歸于生
活,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徹底改變了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于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且還能不斷對學生加以引導,在生活實踐中去發現數學、認識數學,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在小學,學生對生活中一些新事物比較敏感,好奇心比較重,教學應該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使其能很好地運用到學習上,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一、數學生活化的概念及其意義
所謂的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將數學與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體驗生活。數學生活化這一教學理念的推出,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這不僅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更符合數學教學的理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能掌握學習技能,并且還能學以致用,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要想實現數學生活化,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很好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愛好,這不僅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的主要途徑
1.教師對教材要熟悉,巧用教材
在小學教學中,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教材展開的,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根本,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熟悉教材,巧用教材,能夠將生活的元素引入到教材中,為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做好充分的準備。(1)教師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教學的設計中,在進行教學內容的編制上,教師要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把學生的生活內容編制到教學內容上,學習的內容越接近生活,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掌握得也比較扎實。但是教學的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
求,對教材做適當的調整,將生活元素融入教材中。如,現在政府要將這條馬路上種樹,每隔3米要種一棵樹,這條公路總長是1000米。請問同學們可以種多少樹呢?如果一棵樹苗的價格是3元,那么請問政府要投資多少呢?這就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將枯燥的乘法與除法運算運用到生活中,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活化,這更能適合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在教學中設立情景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很多學生都不喜歡,但是數學又是很重要的,這就導致學生死學數學,這不僅沒有取得效
果,而且還使學生的厭學心理更加強烈。數學生活化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徹底改變了小學數學教學局面,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數學生活化教學,主要就是將生活元素引用到數學中,將生活情景引入到數學教學中,這樣學生才會更容易接受。
(1)教師要從學生的身邊生活出發,所設計的情景模式一定要是學生所熟悉的,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中,并且要意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教師要設計開放的數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數學的延伸,對于那些比較抽象的、難理解的數學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做實踐,在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
(3)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數學知識進行直觀化,還可以設計游戲教學。在作業的布置上,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布置開放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內容,這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
(4)啟發式生活情景模式,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設計游戲,用游戲去反映教學內容,在游戲中歸納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搶答比賽游戲,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兩組,兩組互相提問數學的知識,得分低的一組要為班級打掃衛生一周,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總的來說,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將生活元素納入數學的教材中,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是研究生活化教學的意義,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在數學中體驗生活。
參考文獻:
[1]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讓數學課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
[2]李計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32).
[3]徐傳富.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新課程:下,2012(08).
[4]李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