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輝
摘 要:語文是語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內容的整合,學生學習課文,不僅要學習語言文字形式,而且要了解語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之間的聯系。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課文思想內容就包含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文與環保內容有關的知識與觀念,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勵學生樂于善待生命的情感和意識。
關鍵詞:滲透;情感;延伸;環保意識
語文是語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內容的整合,學生學習課文,不僅要學習語言文字形式,而且要了解語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之間的聯系。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課文思想內容就包含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其中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鳥的天堂》一文就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思想內容。教學時可充分利用課文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充分利用課文與環保內容有關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并借助多媒體,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體會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理解,借助圖片、音響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生愛自然,愿意并善待生命的情感和意識。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大榕樹的美麗、奇特,激發欣賞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師培訓手冊《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指出:“在課文中滲透環境教育,比較適宜的做法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感受和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和偉大,體會人類與環境和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鳥的天堂》第7、8自然段,寫了大榕樹的靜態美,是很好的朗讀材料,作者把這棵大榕樹寫得栩栩如生。在具體進行中采用了“初讀—深讀—聽讀”的方式進行教學。
2.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欣賞眾鳥紛飛的景象,激起學生樂于善待其他生命的情感
要培養學生對其他生命體的關愛意識,只有學生對非生命體產生喜愛時,他們才能自覺地參與保護,才能對環境或其他生物遭受破壞或傷害時產生強烈的同情,進而對造成這些迫害的人或行為加以抵制。《鳥的天堂》第12、13自然段,主要寫大榕樹上百鳥紛飛,萬鳥齊鳴的熱鬧場面。為了激起學生對鳥的天堂的喜愛之情,我在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利用多媒體把鳥各種顏色、各種姿態、各種聲音的場面直觀地反映出來,激發學生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帶著學生跟著巴金懷著美好的情趣和愉快心情觀賞大自然的美麗。
二、課外延伸,強化環保意識
學習《鳥的天堂》一文后,啟發學生自感自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進行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觀察家鄉的景色,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問:“同學們,大榕樹美,有鳥的大榕樹更有生機更美,你今后怎樣做到保護美麗的大自然呢?”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想象,熱烈討論,紛紛發言。于是,我進一步啟發:“你們的想法很好,那么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把你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
第二天,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佳作,王丹畫了一幅畫,名為《竹林》,竹子枝上有許多小鳥,有的在飛,有的在撲翅膀,非常生動、逼真,題目是:“鳥的樂園——竹林”。
可見,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教育,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樂于善待生命的情感和意識。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