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臂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微博這種新興的傳播媒介,能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形式向我們傳遞信息,對社會新秩序的建構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表哥”事件為例,從傳統單一的文字語言建構的特點對比、微博的傳播特性、輿論監督與社會影響三個方面分析闡述新媒體時代微博圖片在構建社會新秩序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微博 視覺語言 輿論監督
一、新媒體時代視覺語言建構的特點
1、形象化地講述新聞
圖片是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具有文字語言不可替代的作用,視覺語言直觀明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以及目擊效應對受眾的影響是文字語言無法做到的。“照片中不同深淺的色塊構成了攝影視覺語言的基本單位,這些基本的語言單位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組合起來,就構成了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特性的、蘊含一定內涵的完整的攝影畫面。”①而這些攝影畫面,告別了繁瑣的長篇文字說明,圖片闡述新聞比傳統文字更具形象性、真實性,更具說服力。“微笑局長”這張圖片闡述出超出圖片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這張圖片中看上去是一個人在微笑,背后是車禍現場,看似平常的圖片,卻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這張圖片被發在微博上,有網友“人肉搜索”出來的照片顯示,災難現場的“微笑哥”楊達才在五個不同場合帶著五款不同的“名表”,保守估價在20萬元左右,“微笑哥”的稱號開始了向“表哥”的轉換。短時間內,在搜索引擎中以“楊達才”為關鍵詞的搜索結果超過5萬之多。“表哥”戴的手表與語言所描述的新聞事件本身無關。但是由于視覺元素的作用,賦予了圖片豐富的新聞價值。通過視覺作用,圖片形象化地講述著新聞。
2、符號化的視覺語言
視覺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在信息的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傳統的文字語言相比,它擺脫了文字本身的很多局限性,如卡西爾所說:“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有賴于這種條件。”②通過一些媒介的傳播,視覺符號已形成一種新的體系,與文字語言一同構成人類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視覺語言已經脫離文字語言在民族、文化、國界上的束縛,以一種大眾化的視角傳遞著更直觀而真實的畫面。所反映的視覺現象、所構成的符號化的視覺體系、所傳遞出來的視覺信息是傳統文字無法表達的。“它建構了除視覺形式與情感功能外的組合型多元結構關系及其意義修辭的語法功能,使圖像產生超越形式審美的深刻的文化與社會意義。”③“表哥”事件由幾張圖片所引發,通過視覺符號,把受眾的視角集中在了楊達才的手表上,甚至皮帶、眼鏡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車禍發生的第二天,8月27日18時12分,“第五大道奢侈品網首席運營官孫多菲在其微博中稱:‘我已經向表行業內專家請教,第一張:6.5萬元左右的蠔式恒動系列勞力士;第二張:3.4萬元至3.5萬元之間的歐米茄;第三張:江詩丹頓18K玫瑰金表殼,而且是機械的,市場估計在20萬元至40萬元;第四張:歐米諾,價格也就3萬多元到4萬元,第五張:雷達全陶瓷,市價估計三萬元。”④這條微博被轉發了14352次,引發評論5357條。這種由于視覺符號傳播引發的社會現象是文字無法替代的。
二、視覺語言建構下微博的傳播特性
1、微博圖片的議程設置
楊達才“微笑”的照片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影響,不但因為其微笑與事故現場相背,而且該現象與受眾所關心的議題有關,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該事件的議程始終掌握在網友的手中,而傳統媒體則掌握著議程的發展方向,并努力將媒體的議程轉化成公眾的議程,但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只有和廣大公眾切實利害、自主興趣相吻合,才能轉化為公眾議程,并將這種轉化的必然性稱作議程設置的關聯效應。”⑤在“表哥”事件中,微笑照片和多表的意義是通過網友的思考醞釀而成的,圖片的意義具有可塑性,可是網友掌握著對圖片的解釋權,受眾強大的輿論和有力的議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公眾議程開始轉換成媒介議程。
2、傳播主體去專業化
截止到2013年1月,“微博女王”姚晨粉絲高達39089000人,⑥近4千萬的粉絲遠遠超過了一份成功報紙的發行量。在微博這個平臺中,所有用戶均享有同等的話語權,傳播主體也存在著去專業化的特征。
3、傳播迅速、信息碎片化以及低劣化
微博的傳播十分迅速,可以做到同步傳播。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實現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很容易地將信息發布、轉發出去,用戶輕松地成為了信息的收集者、傳播者以及受傳者。有別于傳統的媒介要趕赴現場拍攝加工制作之后才能播出,微博通過簡單的文字說明,配以便于接收的圖片,就會將整個內容發布出去。但是由于“把關人”的缺失,微博成為“意見的自由市場”,加上文化素質良莠不齊的平民化受眾,使得微博中信息的傳播又存在低劣性,缺乏深度和完整性。
三、微博的輿論監督與社會影響
1、民眾知情權擴大
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民眾對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我們都通過不同媒介去獲取信息。隨著微博的出現,各種信息可以方便地進入傳播渠道,新媒體的傳播實現了高速和高效,事件信息可以同步傳播出去,信息一旦被發出,就會被評論轉發,信息的傳播面不斷擴大。楊達才不經意一笑被網友注意到后被迅速轉發,掀起軒然大波,而此前的周久耕就是因網友這樣的人肉搜索而落馬的。可見,微博的信息傳播擴大了民眾的知情權。
2、輿論監督大眾化
輿論的監督是保證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廉潔的利器,沒有監督的權利會導致腐敗。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媒體管理體制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民眾的監督意識和參與意識很薄弱。新媒體的出現,特別是微博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大眾化的輿論監督。每個人都可以是監督的主體,可以不受任何世俗的約束,自由地發表意見,可以在短時間形成輿論壓力,“表哥”事件就是公民進行輿論監督的體現。8月26日“微笑”照片一發出,當日晚上7點53分,網友“百姓大于天”在其微博中稱,“涉事官員是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22點29分,網友“衛莊”在微博中發了一張懷疑價值3.8萬元手表的楊達才照片之后,網友將其所有戴有名表的圖片組合并且圈出,發布在微博中。僅輸入“微笑局長”關鍵詞的微博有1300500條,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使得紀委、司法機關介入。輿論監督的大眾化使得網絡反腐成為對政府監督的一種有效方式。
3、社會影響力增強
近兩年來,微博反腐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強烈的影響,提高了民眾對政治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民主化建設。從另一方面說,新媒體時代微博在視覺元素的建構下,也起著“公益廣告”的作用,這種對于社會的“正能量”也深入人心,“隨手拍”拯救了很多“乞討兒童”。由此可見,微博的社會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很大程度上,構建了社會新秩序。
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個人普遍地使用微博,如今各大電視臺、電臺、報社乃至各級政府機構都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微博,宣揚和傳遞著政治思想、價值意識、新聞資訊等。人們不斷地從微博上獲取信息,對社會的價值取向也開始有多方面的思考和認識,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假丑惡被暴露在陽光下,真善美的東西深入人心。
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在視覺語言的建構下,不僅是圖片解釋的多元性使得受眾掌握了話語權,而且在危機事件中,圖片滿足了受眾的目擊效應、視覺沖擊力,達到一種比文字語言更具闡述能力的效果,對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進行著輿論監督,構建了新媒體時代社會的新秩序。□
參考文獻
①田飛,《視覺語言與新聞發現》[J].《中國記者》,2000(11)
②卡西爾:《人論》[M].西苑出版社,2009
③朱永明,《圖像時代的視覺語言形態與傳播探討》[J].《中國出版》,2010(22)
④http://weibo.com/u/1660370462?topnav=1&wvr=5&topsug=1&page=11&pre_page=12&end_id=3553647042158622&max_msign=-1
⑤劉建明,《對“議程設置”論的修正——關于傳播學未來走向的個案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0(2)
⑥http://weibo.com/yaochen?top-nav=1&wvr=5&topsug=1#_rnd1363058288797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