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摘 要】影響學生聽力的因素包括詞匯、語法、句型等知識及記錄關鍵信息能力。本文著重討論言外之意在聽力理解中可能造成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求提高聽力教學效果。
【關鍵詞】聽力理解 言外之意 禮貌原則 語境
1.引言
聽力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影響聽力教學的因素很多,本文重點討論言外之意對學生聽力理解的影響,從遵循禮貌原則和分析語境與聽力理解兩方面提出了對策,以幫組學生理解聽力中的言外之意。
2.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
聽力理解要求聽者理解說話者表達的全部信息,這就要求聽者可以:1)辨別英語中主要的語音語調;2)理解該口頭信息;3)短時記憶這些信息;4)聽懂言外之意。(Chastain, 1976:287-293)這些要求對初學者而言難度依次遞增。一般的聽力理解測試只注重了對音素區分,詞匯,句法及記憶的考查,忽略了言外之意對聽者的聽力理解產生的影響。
3.言外之意對聽力理解的影響
英語母語使用者經常出于禮貌的原則用暗含語表達自己的真實含義,這種表達方式對母語使用者司空見慣,但會對二語習得者造成理解困難。因為這不僅要求聽者有必要的詞匯,語法及句法等知識,還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來理解語境,揣摩說話人真實意圖。如:
Mother: Mary's going out tonight.
Father: That's what she thinks.(J.P.Boyle: 1983:47)
對初學者而言以上兩句對話不易理解,盡管對話中包含的詞匯句型都很基礎。在以上對話中,父親不贊成Mary出門的暗含意義以重讀“she”表達出來。而初學者而言,以上的對話的主旨是很難把握的。
4. 如何克服言外之意對聽力理解的阻礙
涉及到理解言外之意的聽力理解測試時,即便是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都可能得不到理想分數(J.P.Boyle: 1983:47)。除了繼續加強學生詞匯,句法及等知識外,教師還應讓學生掌握以下兩方面知識,以提高學生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
一是讓學生了解禮貌原則。禮貌原則由語言學家Leech提出,他指出在交際中說話人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而不使對方尷尬往往采用間接回答問題的說話策略。他把這一原則分為六類:1)策略原則;2)寬宏原則;3)贊揚原則;4)謙虛原則;5)贊同原則;6)同情原則。(Leech:1983:132)這一策略的使用往往會導致言外之意的產生,因此認識這一策略對于理解聽力中的言外之意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提供含有這一策略的對話來幫助學生熟悉并接受這種說話方式。如:
Speaker A: Do you think of my new dress?
Speaker B: Well, it's new.
二是引導學生認識到語境與言外之意的密切關系。語境又細分了狹義語境和廣義語境,狹義語境指的是上下文語境,而廣義語境涉及說話雙方的文化背景及社會背景等。在聽力課堂上,教師應多設置考查狹義語境的聽力練習來引起學生對語境的注意。比如:
Student A: What is your topic of your term paper?
Student B: I'm going to write about the plantation of bananas.
Student A: Oh, that's interesting.
Student B: Actually it's not as boring as you think.
在聽完以上對話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Student A 對B論文選題的看法從而引導學生注意上下文的暗示。同時,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中引入跨文化知識,啟發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說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以擴大其廣義語境,便于理解言外之意。
5.結語
傳統聽力課堂中,教師的側重點都放在學生詞匯語法等知識及記筆記能力提高上,忽略了說話者言外之意對初學者的聽力理解也會產生影響。而理解言外之意并非易事,因為說話者通常隱晦的表達,且涉及文化背景,這導致聽者只知字面意思而不懂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母語使用者在遵循禮貌原則時的說話方式及上下文的暗示,增加學生跨文化的背景知識,以克服因說話者的言外之意而導致的理解障礙。
【參考文獻】
[1]J.P. Boyle. Problems in 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 World English. 1983(3):47.
[2]Kenneth D. Chastain. 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s[J]. TESOL Quarterly.1979(13):82.
[3]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132.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Ogden, C. K. and Richards I. A.: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 and London: A Harvest/HRJ Rook,1923:296- 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