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郝長江
摘要:以職業學校機械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為例,闡述了實訓基地的功能,探索了保證實訓基地良好運作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介紹了學校適應時代發展的實訓教學改革和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過程。
關鍵詞:職業學校;實訓基地;企業生產需求;引企入校;生產性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121-03
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提高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在新鄉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2011年獲得中央財政數控項目建設價值360萬元的設備投入,加上原有實訓設備,機械專業將擁有價值近500萬元的實訓設施。
新鄉市職業教育相對比較落后,在實訓基地建設之初,我校領導對機械專業部提出了“以高起點、高標準、有特色來建設高水準的實訓基地”的要求,并以深化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為宗旨,要求部門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認真考察、調研實訓基地建設的相關內容。我校還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河南省機電職業學院等實訓基地建設先進學校進行了考察,借鑒先進經驗,結合學校自身特點,在規定的時間內建設成教學、培訓、競賽、鑒定、生產等多功能的實訓基地。
職業學校機械專業實訓基地的功能
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 建好后的實訓基地,已經用于車工、數車、數銑、鉗工、焊工等實習教學。原有的設備能保證機械專業二年級學生理論課和實訓課兩周交替輪換進行。新建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從一年級第二學期就接觸實訓操作,能很好地滿足專業實訓要求,加快人才培養。
滿足對外培訓的需要 除滿足我校機械類各專業學生的正常實習教學外,我校還利用充足的設備資源,對外進行技能培訓,如對新鄉市的復轉軍人、相魁學校學生和新鄉市義祥職業培訓學校學生等進行了機械專業的技能培訓。
滿足學生技能競賽的需要 新鄉市教育局舉辦的學生技能競賽機械類項目每年都在學校實習場地進行。數控設備的增加促使新鄉市參加省機械類的競賽項目增多。2013年市內參加河南省教育廳舉辦的學生技能競賽的數車和數銑項目訓練就在新建的實訓基地進行。
滿足技能鑒定的需要 我校機械類和電類專業的學生技能鑒定工作就在學校實習場地進行。建好后的實訓基地設備更先進,能滿足更多工種的技能鑒定工作。
具有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 國家投入的機械數控設備都是先進的生產設備,使建好后的實訓基地具備了引廠入校的基本條件。通過多方考察調研,學校已經與市內多家機械加工廠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職業學校生產性實訓基地,使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
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保證實訓基地良好運行
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是2008年七校合一組建成的,整合后機械類專業教師師資力量雄厚,有“雙師型”教師十多名。但是中央財政數控項目建設的設備到位后,學校實訓規模擴大,這使兼具理論、技能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出現較大缺口。為了使新設備能盡快投入教學和培訓,學校從2011年獲得財政款項起,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開展培訓,促進專業教師的成長,主要措施有:
加強校企合作,通過頂崗實踐培養“雙師型”教師 2011年12月,經學校領導研究決定選派機械部專業教師到學校的關系單位(新鄉市新航集團某軍品車間)進行為期半年的數控加工技術頂崗實踐。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教師們收獲都很大。他們在總結中提到:“對數控技術的各種關鍵崗位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技能訓練,增加了我們的生產實踐經驗。真正了解到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生產技術、崗位規范、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等,也學到了專業領域的前沿理論知識和先進技術。”目前,這些教師都成為實訓基地的數車、數銑、加工中心的實訓骨干教師。專業教師通過進企業頂崗生產實踐,既豐富了實踐經驗,又提高了教學、生產、實習的指導能力。
充分利用實訓設備的廠家培訓提高專業教師能力 數控實訓設備是2012年6月到位的,設備的生產廠家安排的設備使用相關培訓也多在假期進行。機械部相關專業課教師十分珍惜生產廠家和軟件公司舉辦的這些培訓,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參與學習, 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掌握培訓內容,大大提高了操作水平,也使數控實訓設備到位后很快就投入了使用。為了獲得更好的培訓效果,每次培訓過后,機械部都要對教師進行相應的考核,并要求教師寫培訓報告和心得體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引進企業技師,利用學校實訓基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校自2008年合并后,文化課教師過剩,專業理論課教師實訓技能欠缺,專業實訓教師數量不足,“雙師型”教師缺乏。學校和機械部領導從2010年開始就利用學校實習場地對基礎課和專業課理論教師進行相關的實踐技能培訓。(1)選派基礎課教師到實習車間,學習基本專業操作技能。對基礎課教師培養目的:了解相關專業技能要求,利于基礎課和專業教學的對接;通過專業技能學習,促進師生間的心理溝通,更好地服務學生,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2)督促專業理論課教師到實習車間,學習相應專業的操作技能,達到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的目的,加快“雙師型”教師成長。(3)注重從企業引進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補充到師資隊伍中來。在招聘專業教師的過程中,學校聘用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學校任教,帶動一批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近兩年有多名實習教師取得機修鉗工、車工等技師資格。
利用國家和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機會,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 根據《教育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河南省教育廳 河南省財政廳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項目的通知》的要求,近幾年來,學校機械部派出了多名青年教師參加了不同類型的專業培訓,使機械部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壯大。一批專業骨干教師參加了國家的各級各類培訓,有了很大收獲,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優異。endprint
以企業需求為主線,大膽進行課程改革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職業教育與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對話中說:“職業教育只有學會了與行業、企業對話、對接,按照企業需求設置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才有出路。”
自2011年初開始,學校機械部就進行了大量的企業調研活動,走訪了多家大中小型制造業的企業,對各類企業的用工需求進行了考察,包括企業對職校生的專業技能要求、職業素養要求以及對職業學校的教育要求都做了調查。通過企業調研發現,職業學校要重視和加強以下兩個方面的教育。
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導學生要守紀敬業,吃苦耐勞,踏實好學,責任感強,有進取心,敢于實踐和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等。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要與企業接軌,將企業的管理模式納入課堂或實訓教學中去;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將企業的崗位規范和標準納入教學中;聘請企業專家到學校做講座。
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功訓練 職業學校要加強學生專業基本功的訓練,而實訓設備的增加也為增加實訓教學時間提供了可能。近幾年,我校機械部各專業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及時調整、組合課程體系,大膽實施課程改革;在教學內容上,突出“實用”,在教學方式上,突出“靈活”;創新教學方法,積極開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一體化教學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1)突出基礎課的“實用”價值、橋梁作用。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為此,語文教學要突出實用性,注重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注重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生活打下一定基礎;數學教學要增加“應用數學”,即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講解“應用數學”的內容,使學生學好“公差配合”、“數控編程”等課程中的計算;政治理論課實行案例教學,抓住精髓,突出重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2)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要精心設計,精講多練。職校學生多數不擅長理論知識學習,特別是在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電工學、公差與測量、機械工藝等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堂上,學生睡覺、玩手機等現象比比皆是。每學期的學生問卷調查中,學生大多寫:聽不懂、不感興趣、不知學有何用等。針對機械專業的學生將來的工作對象是機器設備,再結合學生理論知識薄弱的特點,專業教學部要求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任務,利用多媒體和實訓設備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對專業課教師的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化、項目化。以企業標準來設計整個項目,基本功的訓練還是以原來的模塊或項目教學進行。例如,在設計數控加工的培訓項目時,把產品分成表面加工、輪廓加工、型腔加工、孔加工、螺紋加工等;引企入校以后,學校實訓課就可以以企業加工零件為標準來設計項目。
引企入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試行)》指出:“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政府、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的共同責任。”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最有效的途徑。學校機械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之初,部主任就帶領相關專業教師團隊到河南省機電職業學院和新鄉職業技術學院等實訓基地建設先進學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專業實訓項目開發情況、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和實訓基地功能利用等情況,向兄弟學校學習先進的經驗。其中,引廠入校、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難點和重點。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學校主導式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校主導式是強調以學校為主組織生產和實訓。學校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和辦學資源,足夠規模的實訓場地和先進的教學設施,獨立籌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提供原材料和技術人員,組織學生開展生產和實訓,承接企業產品原料加工業務。這種模式對學校的實力要求很高,落后地區的中職學校目前還不具備條件。
企業主導式生產性實訓基地 企業主導式是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和實訓的一種模式。在實訓基地中,學校主要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和學生實訓。這種模式要求學校有良好的共建企業。經過長時間的校企合作努力,我校即將建成一間企業投資的焊接實訓車間。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校企共建模式是校企雙方共建共享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一種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設備,企業提供技術和實訓教師,以企業運作為基礎。基地承擔著為企業加工產品的功能,生產與實訓同步進行,最終實現優勢互補、校企雙贏。這種模式是我校經過對多家企業考察調研,最終實施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校已經與新鄉幾家機械加工廠簽訂了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協議。(1)我校建成的實訓基地具有真實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環境,引入企業技術和加工訂單,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按生產過程、產品要求及企業運作方式實訓,學生通過實訓生產出合格產品,從而使教學過程具有生產性,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未來所從事崗位的性質和職責,樹立質量意識。(2)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一種深度的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將我校的教學實訓項目與企業的生產任務融為一體,并將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體制與企業文化引入校內實訓教學中,從而促進我校的實訓教學管理。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3]吳小明.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開發探討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
[4]張玉臣.職業教育三環節教學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張維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