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
摘 要:實踐證明,只要教師積極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42-01
《全日制義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探索:
一、要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身邊的數學尤為重要。緊扣教材,針對教材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選擇加工問題情景,提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假設和猜想,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對于創設的問題,由于學生想要解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對數學的興趣就應運而生。
例如: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這一內容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湊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對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這些都是與學生生活實際中的經驗相聯系的。媽媽買飲水機用了276元,買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問一共用了多少錢?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媽媽帶了276元,買東西用了98元,還剩多少錢?媽媽可能會拿一張百元鈔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應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再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要捕捉生活素材,體會數學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語)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在認識基本的幾何圖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這些花組成了哪些圖形?當然,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形狀的圖形,讓學生在圖形變換中欣賞數學的美,從而意識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留心觀察,敢于質疑、大膽探索去獲取知識,不僅是對書本知識的印證和補充,又是一種對生活的適應。
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導入時,安排了這樣一段小插曲: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利用"人體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要探討生活未知,激發興趣
現實生活中,小學生從混沌未知到認識簡單的數字,從而開始數學的學習。這其中有許多他們不明白的數學知識,怎樣和他們探討生活中的未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逐步引導他們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是數學"生活化教學"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學中,我注重提煉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
如:在教學第七冊"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先要把兩個因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求出近似數,再估算。此后,我讓學生再估算:媽媽一行12人旅游,現在要買12瓶礦泉水,每瓶1元1角,請你幫忙算一算大約要多少錢?學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錢,即大約要帶10元錢。〕此時,有一個學生說:“10元錢買不回12瓶礦泉水,媽媽帶20元錢就完全可以買回所要的水了。”那么,應該怎樣進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爭執中,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學乘法后,我讓學生猜一道題:有兩對父子去吃飯,可是服務員卻給他們發了3雙筷子,這是為什么?再問:同學們都知道4×5=20,現在只有10盆花,要求擺成5行,每行4盆,該怎么擺?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并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實踐證明,只要教師積極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