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應兵
摘 要:教學方法是教師課堂實施教育技術的有效策略,有效的教學法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法寶之一。思想政治課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培養的學科,在初中政治課堂實施情感教學法,不僅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法;淺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44-01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隨著新課程的不斷落實,高校課程的不斷推進,落實師生雙方心意的相通,便較易完成教學目標;若雙方情感交流發生障礙,學生的交往能力乃至心理成長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筆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學中,深深感悟到:初中生由于年齡小、知識根底淺、活潑好奇,偏愛形象思維,樂于接受教師的富于情趣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溝通思想,轉變學生情緒,傾注情感,感化、熏陶學生認識自我,強化學習,定能在教育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情交友,泛起情感上的共鳴,樹立自己的威信
思想政治課與其它學科相比,在教學上有三大難題:其一,概念、觀點較為抽象、枯燥,與形象思維占上風的初中生有一定差距,學生很難將社會現實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形成理解難。其二,社會上“重金錢、實惠”的不良現象對學生的誘惑,重經濟輕思想品德的傾向,導致學生輕視思想政治課。第三,中考成績比重相對削弱的影響,有些政治課教師有心灰意冷的心態,抱著“你們不愿學,我也懶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應付,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筆者在教學中,常常以情交友,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相應教學班級,像大哥哥一樣噓寒問暖,與學生們一起搞衛生、作游戲、侃大山、說故事。把自己的心教給學生,學生自然把自己當成知心朋友,家事校事全拿出來說,無所顧忌,發生了矛盾糾紛,冷靜請老師評判。教師平和冷靜、細心思考分析,公平公正公開,以理服人,讓學生識禮分是非,取長補短,認識自己,善待他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更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大概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
二、以情明理,打開學生認識之門,促成學生的自覺性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講概念還是原理,筆者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論迸發出情感的火花,以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濃厚興趣。
近二十年來,飽滿的情緒、旺盛的精力是筆者課堂上的規范行為。每節課上,很是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或高昂熱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絲般的描述,娓娓道來,使學生們的情緒隨著教師的語調而變化。如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時,筆者以悲憤的語調歷數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開殺人比賽,尸橫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嬰兒哭聲伴著劊子手的狂笑……”伴隨著適實地表情與行動,所有學生個個繃緊小嘴,閃動淚花。教師以激昂語調點明“落后會挨打,貧窮就受辱”的道理。隨即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道出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祖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頓時,全班同學臉上綻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教師在黑板上寫了“國恥我辱、國興我榮”八個字,全班同學自發激情澎湃的高聲朗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促成自覺性的不斷成長。
三、用情導行,規范自我形象,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思想政治課的任務,不僅是教給學生馬列主義基本知識,更是關系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其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覺悟。因此,筆者竭力以情感化,導之以行,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講“孝敬父母”的內容時,教師列舉了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情。又掛出《游子吟》的詩句,引導學生們討論一下:“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述說父母在飲食、起居、學習等各方面對自己的關心。教師又問:“你們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教室立即靜下來。一會兒,有個別同學說出了父母生日,但語氣還不大肯定。教師嘆息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隨即,向全班同學布置了一道課外作業:“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報答父母生養之恩?不要口頭,而是要行動,一星期后向老師匯報。”結果沒過三天,就有不少同學非常圓滿的完成了這項任務,并獲得了家長的好評。在全班召開了一次“我為父母分一點累”的主題班會,全班學生積極踴躍發言,講了他們如何幫助媽媽刷鍋碗、洗衣服,給媽媽做生日卡,還有的述說怎樣跟爸爸到煤廠買煤,累得滿頭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主題班會總結時,再次向學生拋出幾個問題:“你們覺得這些是很累嗎?你們做的這些事與你們父母的勞動相比,誰累呢?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隨即,學生紛紛要求發言。幾乎都體會到,父母護養子女不容易,我們在學校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爭做一個為父母爭氣、對社會有用的人。
實踐證明,要做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一顆對學生的愛心。“情”從“愛”來,有了濃厚的愛,才配當學生的良師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學為先,才能促使學生愛學、會學、學會,而不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