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 要】微博改變了輿情傳播方式,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面對自媒體的發展和輿論環境的變化,媒體官微和政務微博平臺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
【關鍵詞】微博 輿情 引導
一、微博改變輿情傳播方式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段描述,放到如今的微博輿論場,再合適不過。
媒介發展以技術形式不斷刷新,從口頭傳播到印刷媒介,再到電子媒介,隨著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2010年起,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此時,微博趕上了它“最好的時代”,迅速上升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吨袊旅襟w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成為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這一數字,接近美國全國人口總數。
微博占據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并帶來了更多的信息獲取和反饋發布渠道,使得我國社會輿情達到前所未有的外顯程度。微博正以短平快的優勢,通過手機和網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140字的中國。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形象的說出了微博的影響力?!爱斈愕姆劢z超過100,你就好比一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是一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你就是電視臺。”
從微博誕生至今,很多事件就是在微博這140字的涓涓細流所匯聚而成的力量中改變了既定的發展軌跡?!?·23”動車事故、郭美美事件、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免費午餐、官員直播開房……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加入到報道微博關注熱點的大潮中,創造一個又一個新聞熱點的同時,微博也成為“執其牛耳”的利器。
微博事件發酵的過程,一般遵循一個規律:先是媒體在微博上爆料,意見領袖們表態討論,然后群眾圍觀發表看法,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響決策,并帶來不同于以往的事件結果。這說明,微博早就遠遠超越了傳播手段或中性工具的范疇,而帶有社會力量的屬性,形成了一個帶有民意氛圍的輿論場。
有學者表示,在當下中國,確實客觀存在著兩種“輿論場”。一個是黨報、黨臺所代表的“主流媒體輿論場”,忠實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依托網絡新媒體所形成的“民間輿論場”,人們在網絡上議論時事,針砭社會,評論政府的公共管理。
越來越多的公眾通過新媒體表達個人的觀點,在社會公共領域,公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經度”和“緯度”都在不斷延伸,公眾參與面不斷擴大。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自覺性、自主性與積極性顯著提高,對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更加關注,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與探究日益迫切。而網絡輿論場的興起,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公眾參與社會公共領域的廣度逐漸增加,程度日益深化。
二、微博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
微博帶來便捷和話語權的同時,微博空間治理也成為新課題。微博中不乏真正的輿論監督,公民直接通過網絡互動平臺揭露政商腐敗、社會不公現象,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但是,微博的負面效應同樣不容忽視。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統計,2011年全年微博謠言數量比2010年增長8倍多。如此多的謠言也給各級政府及其他相關主體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
1、從傳播者來說,微博傳播者公信力仍需要加強
作為一種自媒體,微博上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但不可避免的是,傳播者的身份較為復雜,而對傳播者身份的界定又是一個難題。從人的心理來說,面對網絡,肆無忌憚的發布內容,而不必擔心像是在現實中被曝光,所以導致了微博發布者可能會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出現。而微博傳播面較廣,別有用心的傳播者可能會塑造成“意見領袖”,從而左右輿論。
其次,微博上由于對于發布信息內容有140字的限制,加上不少的微博發布者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僅僅140字的只言片語,能否完整、清晰地表達事件的真實樣貌,而不使接收者誤解,這本身就很難判定。微博所傳遞的信息,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不能作為廣泛傳播的基本事實依據。
2、從傳播內容來說,微博充斥負面信息
不可否認的是,微博以其迅速傳遞信息而贏得人們喜愛,但與此同時,由于缺乏監管,微博上充斥著大量的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負面”信息。由于信息采編發布的專業程度偏低、缺乏監管等原因,微博上,各種極端情緒、謊言和謠言淹沒理性聲音等亂象也漸呈紛擾之勢。微博上,各種商業性推銷占據相當大的比例,給微博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微博作為一種情緒宣泄的溫床,充斥著揭黑、反腐等輿論監督的字眼,一定程度上成了社會矛盾集中釋放的“減壓閥”,但是,很多使用微博的都是年輕人,對于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網絡上大量負面信息的集中釋放,容易使他們在認識上形成對社會的不良印象,不利于社會安定。
搶鹽風波、紅十字會風波等都是微博上謠言因素的集中體現,眾多不明就里的微博受眾被欺騙,隨著謠言雪球越滾越大,被雪球裹挾的人也越來越多,給社會造成了不安定因素。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微博上散布謠言,極易引起社會動蕩。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微博發布信息,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泄露很多個人信息甚至個人隱私,而這些信息或者隱私很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給自身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3、從傳播范圍來說,微博傳播范圍廣極易引發集體沖動
現實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人,彼此融合,但是在網絡上,由于網絡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會把具有相同極端情緒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形成負面情緒共同體,這部分人會引發集體的非理性沖動。
微博上多數人都是匿名的草根,加上微博本身就是以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的“顛覆形象”出現的,這決定了微博輿論場的基調必然充滿了對精英、權威和強者的不屑。舉例來說,去年11月份,上海某咨詢公司的女老總,發了一條微博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注重細節,放在以往,這將會成為教育年輕人要學會人情世故的教科書。但是,在微博上,人們在現實中受到的挫折,會選擇在虛擬的空間中贏得精神補償。所以,當這個老板訴說現在的應聘者在面試時是多么不懂禮貌時,遭到微博上“被欺壓的大多數”們的“群毆”。
三、媒體官微和微博政務平臺的有效運用
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揮微博價值,可以從微博政務平臺的確立和媒體信源的引導“雙管齊下”。
微博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民生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官方機構開通微博,截至2011年10月31日,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有18132個黨政機構和公務人員。越來越多的官方微博,除了發布政務信息,還協助解決了不少群眾遇到的難事、煩心事。
2011年9月14日,《人民日報》發出的一組名為《微博,干群關系新“變量”》的專題以兩篇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已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在信息管道眾多的情況下,你不能通過權威途徑客觀、及時地對外公布,就可能有人通過其它途徑歪曲、虛假地公布,并調動起整個社會的情緒。征詢民意是成本低、范圍廣、易于說真話的民主決策的重要途徑與機制之一,確認這種形式是對社會力量的尊重?!毙旅襟w的表達渠道在拓展,思想表達和參政議政的移動化傳播已然成為一種社會政治常態。
作為自媒體,微博的興盛,也給傳統媒體以警醒。越來越多的官方媒體加入了微博的陣營,以各自手段吸引粉絲,完成從傳統媒體“自說自話”心態到網絡時代互動媒體的轉變,占領輿論場。
知名輿情研究學者、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則認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由微博博文構建的網絡形象也容易受到網友的圍觀,網友既關注新聞,也關注人民系和新華系面對新媒體的新姿態。”
這就意味著存在“體制內外”兩個輿論場,官方媒體占領“輿論場”,這不僅僅在于打通體制內、體制外輿論場,也在于打通新舊媒體輿論場;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是一個技術問題。而對于官方媒體來說,對新媒體的投入,促使其發展壯大,對于在網絡時代牢牢掌握話語權大有裨益。
與市場化媒體相比,官方媒體在人才、物力等各個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只要運用得當,更加容易被受眾所接納。
實際上,媒體官方微博近年來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人民日報》微博在北京暴雨之夜上線,開博僅僅43天之后,粉絲突破100萬人。網民給《人民日報》微博的評價是,不端架子,但是可信度更高了。新華社中國網事微博從2010年8月5日上線,起初不溫不火,但是經過持續關注“南航空姐被打事件”,該微博的粉絲短短幾天之內飆升100多萬??梢?,只要官方媒體微博學會“說真話,辦實事”,一樣能得到眾多網民的熱捧。
而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媒體官方介入到微博熱點事件當中,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也能更好地履行本身的職責。眾多的事件,如果不是官方媒體的加入,僅僅依靠微博的發酵,也難以取得大的成效。所以,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參考文獻
①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②《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
③⑤《央媒微博搶灘民間輿論場》[N].《東方早報》,2012-9-4
④謝耘耕、榮婷,《微博輿論生成演變機制和輿論引導策略》[J].《現代傳播》,2011(5)
(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記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