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江
摘 要: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技術工人、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任。近幾年來,技工院校在辦學中遇到培養模式和就業方面的問題,本文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對這些原因做出簡要分析,并探索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總結該模式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
關鍵詞:技工人才 一體化教學 培養模式
技工教育不僅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批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企事業單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持。經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發現,傳統的技工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現在社會的要求,而技工人才就業狀況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傳統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傳統的培養模式存在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脫節的問題。一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場地分離,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了但實習操作還未進行,等到上實習操作課的時候卻出現學生無法有效聯系和運用理論知識的現象;二是理論、實習教師分離,理論教師、實習教師互不了解課程,不能有效結合、互補;三是理論、實習教學教材分離,理論教師只講理論,不講實踐操作,導致理論課堂學生學習過程枯燥乏味,課堂教學效果極差。這種傳統模式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二、構建工學結合的一體化課程模式
一體化課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革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式,構建工學結合的一體化課程模式:改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師生關系,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師生關系;改革傳統的考試或考證的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評價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過程型教學評價體系。筆者認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一體化課程體系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實施“模塊化”教學,構建 “五個一致性”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課程模塊與崗位能力的一致性;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的一致性;校內實訓與企業工作的一致性;校內課程考核與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一致性。
2.做好一體化教學設計,強化技能培養,突出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設計上按照一體化課程標準實施集體備課、團隊教學、小班上課,嚴格按照一體化教學工作流程“六步教學法”組織實施教學。
3.采用行動導向教學的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行動導向教學的方法,是以各專業真實工作場景為核心,為學生提供近似真實的教學和實訓環境。實施要點主要包括:一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以學生的就業需要和未來發展為中心;二是學生參加教學全過程,加強學生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單純傳授知識和模仿為主的教學模式;三是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4.強化師資培訓,打造一體化教師團隊
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作用,聘請校外專家來本校講課或研討,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優勢資源共享提升一體化教學老師的課堂掌控能力。
5.加強產教結合,促進產教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實施
把學生的實習課、學校實習工廠生產任務和在企業實踐活動對接。學生既是學校在校學生,同時又承擔一定的企業生產任務,實現“教、學、做”合一,既實實在在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大大節約了教學成本,而且為學校創造了經濟效益。
6.構建以能力評價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法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全面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突出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學質量監控,應采用日常督查與專門檢查相結合的辦法。通過查閱原始記錄、開座談會、定期抽查、單項測評等評測形式檢查評價質量。
一體化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顛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但涉及面廣,還面臨課程開發技術層面的問題。如:開發的課程方案和教學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務的提取,如何更好地與合作企業的實習生產設備相互融合;師資隊伍綜合素質如何提高;過程考核及多元教學評價體系如何更加完善;教學場地實訓設備的更新等。要從制度設計上真正實現人才的有效、高質量培養,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技工院校的學生實現高質量的就業。
改革永無止境,發展永無止境,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也應該不斷地革新和完善,只有秉承這樣的理念,才能真正使該模式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作者單位:開封市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