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娜,李 丹,馬 薇,劉俊峰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157011)
建設隱性課程 加強素質教育
祝世娜,李 丹,馬 薇,劉俊峰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157011)
建設隱性課程,要發揮育人者的人格作用,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價值,在顯性課程中滲透隱性課程。同時學校領導要注意開闊視野,提升領導水平,增強教師隱性課程建設意識,注意與顯性課程的對接,體現學校專業學科特色。
隱性課程;素質教育;職業素養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科學,醫學生素質教育不是單一地課堂灌輸能夠完成的。學校其他因素,如物質環境、制度環境、文化環境等,總會通過學生無意識、非特定的心理反應發生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文化心理層面的改變。這種感染、熏陶、認同、內化、順應,就是隱性課程的作用,它可以使課程相同的大學培養出不同的人才。如何建設隱性課程,更好地發揮其積極影響,減少消極影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的問題。
1.1 培養人文情懷
醫學不單純是技術,還是人類情感的延伸、人性善良的表達。心理學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情境中產生。隱性課程恰好能夠營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生動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在陶冶學生情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是時代對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1.2 提高職業素養
醫生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姿態、眼神、情緒等對病人的影響。面對病人,要有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傳遞對病人的關懷和照顧;對待病人,不分職業、地位、財產狀況,一視同仁;能保守醫密、保護病人隱私,理解病人心情,體察病人感受。這些素質,都需要在反復實踐中,通過隱性影響形成。能奉行無菌觀念,對質量高標準嚴要求;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臨床技術,選擇最適合、最經濟、合乎倫理的診斷、治療方法;面對突發事件,能思維清晰、情緒穩定、不急不躁;能不斷學習,精益求精,把內心對生命的敬畏體現在實際工作中,這些職業素質的養成,隱性課程的影響遠比說教更有力。
1.3 增強德育效果
人類的歸屬動機、受暗示性、無意識等心理特征,為隱性德育課程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學生受歸屬動機驅使,渴求被集體接納,會積極協同團體,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2]。可見,隱性課程具有陶冶功能、行為規范功能,可以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磨煉道德意志,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教育如不注重隱性課程,期望得到滿意的結果是不可能的。
1.4 提升美育境界
醫學的目的是將醫學手段與美學方式相結合來研究、維護、修復和再塑人的健康之美,增進人的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質量。達“善”是其宗旨,依“仁”是其依據,循“真”是其保障,“和諧”是其形式要素。因此,醫學和美學并非毫不相關,臨床醫學本質上是技術與藝術以及美的高度融合,美是最高意義的善。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學習和生活方方面面,使學生提高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這不僅關系個人生活質量,也關乎醫學的品質。
2.1 發揮教育者人格作用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最直接、最深刻。教師的政冶思想、道德品質、文化修養、治學態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如實驗教師科學嚴謹的態度、無菌觀念實踐等,都能影響到學生的感性認識[3]。這種影響具有示范性、暗示性、感染性、自動性、高效性。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職業特點和使命決定了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礎[4]。因此,要把教師培訓納入隱性課程建設中,使教師能以真誠的愛心滋潤學生情感,以高尚的品質陶冶學生情操,以專業規范的實踐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以優雅的行為影響學生行為習慣,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進取心[5]。
2.2 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見之牛津》中深有感觸地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是學校中持續不斷、無所不在、有形無形的資源,所包含的潛在教育因素是豐富的,儲存的信息也是巨大的,政治、歷史、思想、倫理、美學無所不容。
物質空間類環境,如建筑物風格、白求恩雕像、醫學生誓言碑、干凈整潔的實驗室等,會無形中彰顯高職特點和價值理念,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審美價值、象征意義和陶冶功能。組織制度類環境,明確表明學校鼓勵和提倡什么,禁止和反對什么,引導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最終將外在的制度要求內化為自覺意識。文化心理類環境,很大程度受治學理念影響,如我校“為農村辦學,為基層服務”的辦學理念和“立德立行,唯實唯新”的校訓,深刻地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信念和情操,是最具特色的標志。
2.3 注重校園活動的隱性價值
校園活動具有主體性、實踐性、實效性特點,講座、技能大賽、辯論、表演、社會調查等,是隱性課程最常見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塑造人格。
活動要改變“七多七少”現象:娛樂性活動多,學術性活動少;課外讀物種類多,指導性閱讀少;抓提高的多,抓普及的少;節日活動及比賽多,經常性活動少;協會、學會多,吸引人的少;學生主體活動多,教師主導作用少;校園封閉型活動多,對校外的吸取及輻射少。活動還應增加醫學人文內容,在學術講座、辯論賽、學生刊物、文藝演出中反映現代醫學倫理道德問題。社會實踐應包括醫學生宣誓、早期接觸病人、社區醫學實踐等,盡早提升學生對醫學的感性認識,培養對病人和社會的責任感[6]。
2.4 在顯性課程中滲透隱性課程
課堂教學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醫學院校專業教師人數多,專業課程比重大,重視顯性課程,才能使素質教育穩定而有力。例如,在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課程中,講授關于腦死亡和植物人的相關倫理問題;在講慢性支氣管炎病因教學中,滲透保護環境、避免大氣污染的重要性;在學習醫療診斷課程時,融入醫患關系、病情告知、保守秘密等相關倫理知識;在分析菌群失調情況時,強調濫用抗生素的后果;在學習乙肝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時,強調消毒滅菌的重要性;在模擬診斷時,要求學生尊重實體模擬病人、態度和藹、說話文明、診查認真;在動物手術實驗時,培養學生同情心,要求動作輕柔、手法精細、及時止血、減少不必要的副損傷。
醫學不是純科學,解剖有變異,生理有動態,同病有區別,不能見病不見人。這符合醫學的本質,是推動醫學教育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環節。
3.1 開闊領導視野,提高領導水平
張楚廷先生說:“對隱性課程建設最能把握、最起作用,因而也最有影響的是校長,或者是一任一任的校長”。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大學領導的思想、作風,關系到學校發展方向,因此校長要使其辦學理念為全體師生員工所理解,取得共識,并能付諸實踐。隱性課程建設既涉及正規課程中的隱性因素,又涉及校園環境、制度、文化等,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在教學、管理、服務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凝聚最廣泛的人力和資源,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和逐步完善。
3.2 強化教師隱性課程意識
學生在校園里接觸最多最直接的是課堂,是教師。無論是人文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重視隱性課程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對各方面知識的融會貫通,挖掘隱性課程資源,對生成性、動態性課程資源巧妙利用,發揮教育者人格魅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3 注重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對接與和諧
顯性教育強調灌輸原則,隱性教育強調主體選擇原則,其特點是教師的有意識與學生的無意識[5],要避免灌輸造成的逆反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教育情境,盡量淡化教育的痕跡。一方面要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顯性課程之力完善隱性課程,另一方面課程內容要符合教學規律、滿足知識結構需要,達到能力培養要求,又能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可操作性,形成一種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課程結構體系[4]。
3.4 注意體現學校專業和學科特色
高品位醫學院校文化,在“文、雅、序、活”之外,還要有“仁”,即仁愛。“仁”是醫學之本,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人文情懷,能使學生感受到醫學特有的人文氣息,培養醫學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課堂、宣傳窗、黑板報、廣播站、校園網等平臺積極宣傳農村醫療相關信息、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動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意義和價值,體現“二為”辦學理念。另外,注重體現專業和學科特色。專業方面,如檢驗專業,重在無菌觀念和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麻醉專業,重臨床辯證思維和分析批判方法;護理專業重心理分析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等。
[1]李月琴,程和平.淺析高職院校如何開發和運用好隱性心理課程[J].科技資訊,2012(34):231-232.
[2]王文芳.一條重要的德育途徑:隱性課程[J].文教資料,2011(2):143-146.
[3]紀廣玉,劉洋,鄒良建,等.胸心外科臨床教學中隱性課程的設置[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75-76.
[4]杜華.高校隱性課程內容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9):67-69.
[5]惠國輝,寇玉生.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建設中的隱性化策略[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4):49.
[6]王建芬.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G421
A
1671-1246(2014)23-0027-02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GJE201301090)